现金流量的经营活动分析
在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时,现金流量表可以有效地帮助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本期及以前各期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余情况,发现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正确评价企业当前、未来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以及企业当前和以前各期取得的利润的质量,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归结为现金交换与流动,最终使自身现金增值的过程。因而,建立在现金流动制基础上的现金流量表应运而生。
一、现金流量表的局限性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数据是企业过去会计事项产生的结果,根据这些历史数据计算得出的各种分析结果,对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动,只有参考价值,并非完全有效。而可靠性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受主观左右,力求财务信息准确可靠。
事实上,编制现金流量表所采用的各种资料的可靠性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使得报表分析不够可靠。可比性一般是指不同企业应使用相类似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将不同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编制建立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上,便于报表使用者比较分析企业在不同时期,以及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流动状况的强弱和优劣。对于同一个企业来讲,虽然一致性会计原则的运用使其有可能进行不同期间的比较,但如果企业的会计环境和基本交易的性质发生变动,则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便大大减弱。
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它们之间的可比性比单一企业更难达到。
二、现金流量表的总体分析在浏览现金收支明细项目之后,应重点关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如果是正数,则比负数好;而且正数越大越好。由此很容易作出不与“现金净增额”为负数的企业打交道的错误结论。在有诸多商业客户的情况下,他们往往选择“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较大的客户,忽视或排斥增加额较小的客户。在进行“现金流量表”的总体分析时,要关注企业“现金”的期末置存额。应说明的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与“现金”不是同一概念。“现金”包括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以及现金等价物,而“货币资金”对于不能随时支付的长期存款也包含其中。
可见,进行现金流量表的整体分析,在关注“现金”增加额的同时,更应关注“现金”置存额,再结合行业性质、企业规模加以考虑,并进行横向对比,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现金流量的经营活动分析在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报表使用者往往首先分析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支付能力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扣除用现金支付本期经营活动的支出外,用“现金”偿还负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此能力的评价用现金流量充足率来表示:
现金流量充足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偿付额+资本性支出额+股利(利润)支付额一般认为,该指标应大于1,并且越大越好;如果该指标小于1,说明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能满足必要的运用及支出。例如:某企业1999年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400万元,本年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为200万元,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为250万元,对外分配利润为50万元,该企业的现金流量充足率为400÷(200+250+50)=0.8。如果就此得出企业经营收现能力较差,财务状况不好的结论,就有可能属于错误判断。原因在于:
假如,该企业的“三项”支出数(200+250+50)不折不扣地完全是按计划支付的债务全部偿还,内部投资项目全部到位,“红利”也全部分配给投资者,即使有20%的缺口,企业还能用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来弥补这一不足,即使使用减少“现金”置存额的方法弥补,企业财务前景仍然乐观。但是如果债务的偿还,项目的投资以及“红利”的分配只完成了计划的50%,即(200+250+50)×50%=250万元,那么这个指标的数值将会提高到1.6(400/250),常规分析的结论将十分乐观。如此得出企业现金流量很充足,支付能力很强的结论,则又进入了财务分析的误区。
总而言之,对于上述指标评价,应结合企业内部决策的计划来进行,并与企业历年水平比较,与同行业水平比较,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作者单位: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