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
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适度负债经营,加强成本管理,是控制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看日益增大的财务风险。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及表现
财务风险的本质就是资本运作过程中,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未来结果与现时期望值产生差异的可能性。
1.企业筹资的财务风险
当企业承接工程项目的规模不断增加、流动资金出现短缺时,必然会向银行借入资金。借入的资金将会产生借款费用,这些费用与还款的压力有时就会构成一定财务风险。
2.企业垫资的财务风险
建筑企业垫资施工有时成了建设单位选择施工队伍的潜规则。施工企业在将自身资金押到施工项目上还不足以能拿到工程任务的情况下,可能会迫不得已去向银行贷款,用于垫资施工。同时,还会外欠协作单位的若干债务。但如果出现工程停建、缓建或其他原因,建设单位不能按施工合同、约定给付施工企业工程款。此时,施工单位必然陷入债务危机的不利境地。
3.企业回收资金的财务风险
资金回收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资金由于不能按时收回而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加大财务成本,引起财务状况恶化的可能性。建筑安装工程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完工,单位之间商议按月办理结算,这就决定了建筑企业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先期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和实物资金,其回收期则要延伸到全部工程完工并经验收之后,而扣留的质保金则要在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办理退款。
因此,建筑企业存在的应收账款,相对其他企业金额更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也更高,资金长期不到位,必然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4.企业投资的财务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的投资面临着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一种是企业进行的长、短期投资。将流动资金转化为股(债)权投资,能够获取主营业务以外的收益。但是,由于资金(资产)被投入方单位占有和使用,如果对被投资方疏于管理或监督不到位,或由于投资方的经营失误等其他原因,就可能造成对外投资的减值或损失,也会给施工企业造成财务风险或损失。
另一种是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在进场时,企业盲目购置生产设备,资金大量沉淀在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上,而等此项目完工后,此前购买的大型固定资产极有可能造成大量闲置。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建筑市场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国内建筑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市场的不规范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不正常现象的存在,加上竞争十分激烈,一些业主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有的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工,要求施工单位大量垫资,工程完工后不结算,拖欠工程款,随意压价,指令分包等等,大大压缩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项目经营困难,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加大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2.盲目投标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能揽到工程,各大公司之间展开了残酷的竞争,相互压低标价。一些企业为中标更是不顾自身实力、不惜血本,甚至带资施工。这些非理性做法,导致工程利润率降低或亏损,进而引发一系列风险,如履约风险、支付风险,最终可能导致诉讼风险,使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和信誉危机。
3.粗放经营以及低水平的项目管理模式
一个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粗放还是精细,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效益,进而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最典型的是资源配置不合理。比如,购买或调入一些不需用的生产资料,造成有限的项目资源浪费;或是因一些人为因素导致所购入设备材料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不匹配,产生窝工、歇工现象。这些都会导致投入得不到相应产出,最终形成投资风险。
4.施工后的资金结算与回收
由于前一个环节施工产品的缺陷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产品移交受影响,项目结算受阻。另外,由于业主资金不到位,工程质保金难以按时收回,演变成收款风险。这些往往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化解策略
1.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完善项目决策程序
企业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在熟悉市场、调查研究的同时,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调查、论证与决策程序,对承揽工程要做到有准备、有选择、有论证。
2.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做好施工过程控制
企业的经济实力是抵御财务风险的根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一是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
二是要根据所选定的施工方案,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以责任成本为控制目标,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间接费用等重点项目的监控,及时开展调价索赔工作,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
三是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经济责任制,对失职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规范经营行为。
3.及时办理工程项目竣工结算,规避外欠款风险
施工企业要在内部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如变更签证、索赔、实物量核对、结算书的编制和送审等,在工程后期,大多数建设项目资金紧张,若不能及时结算,建设单位则不会再拨付工程款,拖延的时间越长,外欠款的风险就越大。所以,施工企业一旦按照图纸要求完成施工后,就应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
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原因而发生的材料倒运费等费用,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决不因自身的原因而延误结算,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与周转率。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推行项目内部审计制度
建筑企业要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早诊断出危机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
推行项目内部审计制度,必须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应当设立审计部,负责对二级单位工程项目部的经济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用审计的手段加强对项目部和项目经理的监督约束力度,及时发现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弊端,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最后,通过分散、转移等手段增强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是企业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