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会计领域的诚信缺失,严重损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与持续发展,重建会计诚信势在必行。本文简要阐述了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系统分析了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会计诚信缺失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 原因分析 对策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普遍的、持续的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资料显示2000年财政部对100家国有企业进行检查,发现有81家虚列资产37亿元,87家虚列利润27亿元,2001年有关部门抽查了16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发现因会计信息失真导致财务虚假的金额达71.43亿元,如琼民源在1999年度会计报告中虚构利润5.4亿元,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给银广夏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检查表明银广夏近四年中仅其虚增利润就达7.71亿元使广大投资者损失近68亿元,2001年度在《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中,查出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达3万多个,涉及金额高达757亿元,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2003年向216家企业的总会计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高达69.85%的人认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可信。可见,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现象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课题,解决会计诚信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水平,已是整个会计行业的当务之急。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利益驱使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会计舞弊行为泛滥,最主要根源在于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驱动,两者往往是互相联系的。在政治上,政府对企业业绩考核目标的不完善造成单位盲目从大,疯狂造假。当前,政府还未完全摆正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现象仍较严重。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资产所有者缺位,企业经营者由政府和组织任命,其政绩的体现就在于完成每年上级领导对其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上,这种体制的存在,势必迫使企业管理者通过会计舞弊,粉饰经营业绩来达到其目的。在谋求经济利益方面,企业都是通过隐瞒收入或虚增成本来达到少交税款的目的,通过虚假信息披露,操纵证券市场股价,以达到从市场上骗取额外收益的目的。利用虚假会计信息,从银行或其他金融信贷机构手中套用资金等。2.会计舞弊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是影响会计诚信水平的经济原因会计舞弊行为的成本,包括受法律惩罚的成本、受舆论批评的成本和受良心谴责的成本。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创建期,市场发育还不完善,计划经济时期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已不再适用,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尚未健全,这就给不讲诚信的人有空子可钻。会计舞弊行为的收益包括货币与非货币的收益、当前与将来的收益、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等。会计造假的受益人包括:单位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中介机构等。当会计舞弊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两者的差距越大,社会平均的诚信水平越低,整个市场诚信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会计诚信水平的下降。3.法律规范的不健全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法律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总是在博弈中不断地寻求动态的平衡,博弈的规则就是被三者共同认可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等。传统的道德规范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但随着体制改革的转轨变型,国家、集体、个人的三者利益关系变成了多方利益关系:政府、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会计人员、普通生产者、债权或债务人等。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博弈规则来寻求新的动态平衡。本来这一博弈规则理所当然地应由现行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来取代,但现行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不健全之处,“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执行难”、“难执行”的现象还时有存在。于是,会计诚信缺失现象也就层出不穷了。4.处罚力度轻、执法不严格是我国会计造假泛滥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刑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减弱了法律的效力。因为经济处罚是需要由造假公司的权益来承担,即用本应属于股东的利益来偿还股东的损失,由投资者来为公司的造假行为承担责任,从而转嫁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责任人应负的责任,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利益。并且他们以身试法所获取的利益远大于付出的代价,代价越小,谋利越高,造假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大。会计法规、法律确定的处罚成本过低,查处力度较弱,就会导致会计行为主体较为普遍的非法律安排。5.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要原因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有少数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利用职务之便编造、篡改会计数据,进行贪污等违法活动。其次,会计人员大都受制于人,会计工作缺乏独立性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诚信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研究
针对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致力于信用政府建设,加强企业本身的诚信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保护,提高政府信用度,把诚信作为一个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同时由政府建立信用档案。目前,我国信用档案建立还是个空白。尽快建立信用档案制度,将违反诚信和不守职业道德的单位和个人记录在案,以便社会随时查询,从而逐步增强单位和个人的诚信意识。在实现两权分离的过程中,企业股东希望资本盈余的最大化和管理当局希望得到最大的回报的矛盾难以调和。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一系列企业的短期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管理当局应对广大股东负有诚信义务,而利益的冲突使经营管理者的诚信水平难以提高。作为企业管理当局,要严格执行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会计行为,是防止会计造假的一项重要措施。2.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会计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会计诚信缺失必然涉及公司的一系列会计工作和诸多部门、人员。在会计行为选择的自由度上,政府官员、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的自由度远大于会计人员,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与影响程度也远大于会计人员。因此,他们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责任也应该远大于会计人员。目前我国经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还不完善,对相关责任人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打击力度明显不够。所以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打假力度,尽快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使得造假成本升高,从而遏制造假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健全会计制度,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系统会计诚信缺失与国家法律规章和单位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密不可分。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的作用。要促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在清理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过程中,要贯彻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好单位内部各项制度;完善单位领导人、会计主管人员离任审计等工作。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才能有效地防止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以尽早形成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并体现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同时,为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提供保障,此外还应加强对会计法贯彻执行的检查建立执法检查制度,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4.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氛围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以德治国。通过宣传和教育净化社会从业环境,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加强人员诚信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完善会计从业资格年检制度,建立诚信档案。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的年检,检查会计人员的遵纪守法情况,在从业资格证书上留下褒奖记录,并在会计监管部门建立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以备用人单位查询,使与个人信誉相挂钩,使造假者因要付出个人代价而不敢为。二是开展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增强业务能力,更要在会计人员中开展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培养诚信品质,使他们对待假账从“敢做”到“不愿做”的转变,从观念上铲除假账的根源。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委派制,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严于克己自律,坚定会计意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伦理及职业道德体系。重建会计诚信,以人为本,在全行业塑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有了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会计信息质量就会有根本的保障。总之,会计舞弊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在道德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作用的同时,大力推行法制制度,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
参考文献[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2002(3)[2]国家会计学院课题组.“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会计研究,2003(1)[3]许志昂.关于我国会计诚信缺失成因的探讨.财会研究,2005(6)[4]曾萍等.对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的系统思考.商业会计,2006(2)[5]肖涛,肖平.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财会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