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有效激活地方经济发展原动力的理财新机制

浙江财税与会计2001.7

有效激活地方经济发展原动力的理财新机制

——浅谈对“两保两挂”财政政策的认识

吴雪桦

财政是经济的“总龙头”,一个好的财政体制,就等于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助推器”。浙江省从1995年开始,对经济欠发达县市实行“两保两挂”财政政策。从去年开始,省财政厅对我市实行“两保两挂”政策。一年来无论是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是对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凝聚力,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实践证明,“两保两挂”这一财政政策贯彻了以人为本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现,寓公平于发展之中,寄约束手激励之中,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一、“两保两挂”政策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体制动力。所谓“两保两挂”,就是在保证消化赤字任务和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省财政的补助和奖励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挂钩,即地方财政收入每增长1%,省对县市补助增长0.5%;同时,按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约对额给予10%的技改补助和5%的奖励资金。显而易见,这是一顶着眼于发展、着眼于增量的财政政策。只有地方经济发展了,省对县市的补助才能增长;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补助增长就越快,得到的实惠就越多。同时,它把激励与约束两大功能有机结合了起来,补助和奖励的前提是“两保”,这也从另一侧面促使各县市致力于发展经济、开源节流、做大“蛋糕”。因而,“两保两挂”政策不仅激发了经济欠发达县市艰苦创业的内在动力,而且为其逐步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提供了有力财力支撑,是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思想在财政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深化。

1994年一1999年我们江山市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只有8%,与实行“两保两挂”财政政策的县市平均水平相比差136个百分点。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6.4%,增幅已接近其他实行“两保两挂”财政政策的县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5%,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近年来少有的好势头。这其中固然有宏观经济运行走强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但实行“两保两挂”政策无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实行“两保两挂”,为推进我市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我们通过综合分析测算,有了这一财政政策,只要宏观经济环境不出现大的逆转,三年后,我市的财政有可能实现由“吃饭型”财政向“发展型”财政过渡,进而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垫脚平衡原理”是崭新的理财机制,有效发挥了财政“四两拨千斤”的功能。一条凳子有四只脚,如果其中一只脚短了一截,要想使之实现平衡可以有两种办法,或者将其他三只脚各锯掉一截,或者将短了的脚垫上一截,但采用不同方法所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这一现象,反映到经济管理上,就是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问题,如何推进地区间协调发展问题,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手段,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更多采用的是“锯脚”的办法,通过“平调”的手段实现公平、平衡,这样做,以牺牲社会效率为代价,其结果往往是保护落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不能用剥夺财富的手段实现公平,而应该更多地采用“垫脚”的办法,以效益为手段来实现公平目标。“两保两挂”财政政策就是“垫脚平衡原理”的生动运用,它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县市“垫脚”力度,增强欠发达县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后劲,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与此同时,对经济发达县市也给了“上台阶”的积极财政政策,“垫脚”而不“锯脚”,为他们快马加鞭提供动力,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两保两挂”政策,体现了先有效率、后有公平的原则,通过财政“四两拨千斤”的功能,使有限的“垫脚”资金带来了数倍、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效益,这一崭新的理财机制,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运用财政等经济杠杆,最大限度地带动社会财富的增长提供了成功经验。如我市在工业技改方面灵活运用了“四两拨千斤”的理财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和向上争取到工业技改贴息资金共约500万元,加上减免返还土地出让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约1000万元,合计共投入1500万元政府性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政策上对各类所有制的经济主体一视同仁,有效激发了企业主体的技术改造积极性,共拉动工业技改投资5.1亿元,工业技改对我市去年工业经济增量的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今年,我们继续按照这一思路开展工作,工业技改势头更旺,列入重点管理的23项新开工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就达到69亿元。

三、“两保两挂”政策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大创新,对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未实行“两保两挂”财政政策前,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大多偏重于就事论事地帮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没有从体制上很好解决县市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从我们县市的角度看,有时也确实存在埋头苦干不如“跑一跑、叫一叫”的效果来得更直接的现象,因而也造成一定的依赖思想。“两保两挂”这一创新之举,从机制上保证了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作为县市领导,感到“两保两挂”财政政策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关键还要看自身的发展;如果因自身努力不够而没能得到应有的实惠,上对不起各级领导,下对不起当地百姓。因而,县市自身加快发展的愿望会更加强烈,发展的潜能也就得到更充分挖掘。我市在乡镇财政管理中延伸了这一做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从1998年开始,我们对乡镇实施“二奖一补”的办法,加大了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即对当年收支平衡的乡镇,按财政结算款15%给予奖励;对山区乡镇消化1997年末财政赤字的,按已消化赤字额10%给予奖励,同时市财政按照己消化赤字额的50%给予补助,三年间市对乡镇实现转移支付1600多万元,全市90%左右乡镇已连续3年实现收支平衡,财政赤字得到有效的控制。

同时,“两保两挂”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建立公共财政。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但作为我们相对欠发达地区,在目前保障政府机构正常运转的财力尚十分紧张的情况之下,要建立公共财政困难比较多。“两保两挂”财政政策,建立了科学的补助机制,通过体制对地方转移支付,对增强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使地方间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对均等成为可能。同时,要实现“两保”,取得“两保两挂”财政政策的效果,作为我们县市政府领导,除努力抓好增加财政收入外,势必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规范理财机制、优化支出结构上做文章,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零基预算、部门预算、单一国库制度、政府采购等一系列预算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监督和宏观调控,促使财力向公共领域转移,提高政府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以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四、“两保两挂”政策让复杂问题得以简单化,促进了社会效率的提高和政府行政成本的下降。在过去,由于缺乏规范的运作制度,上下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财政补助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现象。作为县市领导,特别是相对落后地区的领导,基于本地区老百姓利益的考虑和维持地方财政正常运转的现实需要,不得不腾出较多的精力去“跑部进厅”反映困难、请求补助,上级财政部门的领导为此也不得不疲于应付,上上下下都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实行“两保两挂”以后,一切就变得非常简单明了。体制本身已经明明白白地告知你该怎么干、取得怎样的成绩就能得到多少补助。作为县市的领导,必须对本地区经济运行状况有个清醒把握,对可能得到的补助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无需再三天两头往上头跑,因而就更加有条件集中精力、立足自身实际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这种权力制度化的结果,也较好地防止了“去跑会叫”多补助,“不跑不叫”少补助现象的产生,克服了地方政府“等、靠、要”的思想。

五、“两保两挂”政策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人的潜能发挥和凝聚人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越好,管理成效就越大,反之亦然。社会生活中的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过去的一些制度设计中,往往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片面强调精神激励,这是不够的。而“两保两挂”财政政策则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共同作用,尊重人的本能需求,注重自然属性在财政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制度设计,一方面,对县市领导班子、财税部门实行奖励,进行适当的利益驱动:另一方面,让一个地区的各级干部乃至普通老百姓都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财政不再单单是财政部门的事,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之所在;同时,也为领导干部实现“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人生抱负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两保两挂”政策,使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整体结合起来,有利于领导干部凝聚人心,上下形成共识,充分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本文作者系江山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