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会计信息失真动机的思考

摘 要 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给使用者提供了虚假情况,给决策者带来了不利影响,已严重影响了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成为当前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须采取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做到标本兼治。
  关键词 会计信息 失真动机 会计规范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目前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给使用者提供了虚假情况,给决策者带来了不利影响,已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复杂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因素,使经济信息数据失真成为一种历史性与国际性现象,也成为当前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
1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使会计信息在管理部门不能掌握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决策部门难以制定出正确的产业政策和做出合理的经济布局,也使内控系统失效,会计秩序混乱,甚至滋生腐败和犯罪。这既是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主观上伪造会计资料、提供虚假会计报告的表现。
1.1 利益驱动
  具体是指会计信息生产者受某种利益的驱使。一是企业自身的利益驱动,企业经营总有起伏,有时还可能会陷于经营或财务的危机之中,这就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为了局部利益,企业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虚报浮夸,粉饰业绩;二是领导个人的利益驱动,当企业经营不佳甚至危机时,最终也会使经营者的个人目标落空,于是,单位负责人就存在违背会计规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增加自己收益(报酬、升迁等)的动机,并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有的甚至同流合污;三是会计人员的利益驱动。部分会计人员出于对自身工作、报酬、职务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屈从领导,讨好领导,私设账户,隐瞒收入,谋求私利,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这也正是审计之所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1.2 素质不高
  具体指部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一是缺乏职业道德。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私欲不断膨胀,在物质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通过各种手段伪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将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中饱私囊,以至走向犯罪;二是缺乏业务知识,对新会计制度知之甚少,缺乏钻研业务和敬业精神,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工作拖拉,会计基础管理薄弱,家底不清,财产不实,财务混乱,无法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三是缺乏法律意识,对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故作不懂,玩忽职守,违法乱纪,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变造假账、建账外账,设“小金库”,躲避监控,逃避税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1.3 制度不全
  具体是指内部制度保障存在缺陷。一是企业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没有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易造成单位负责人独断专行,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客观条件,使会计人员沦为管理者造假的工具;二是会计准则的缺陷。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管理制度,而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部分法规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三是治理结构的缺陷。为了使会计信息更符合企业实际,现代公司合约与会计规则都给经营者留有一定的信息控制权。利益驱动产生造假的动机,而治理结构不完善和经营者信息控制权的存在,则给经营者进行会计操纵甚至舞弊提供了机会,如总公司挪用下属企业资产、侵害下属企业利益、虚构经济业务和财务数据等等都与公司治理结构失效、内部控制弱化有直接的关系。1.4 监督不力
  具体指会计监督、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的力度不大。一是会计监督弱化,单位会计受制于领导,权力是领导给的,只能为领导服务,否则“顶得住、站不稳”,受排挤、遭报复,致使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二是内部监督弱化,内部牵制制度不健全,权责利界线不明确,内部监督不能独立发挥其作用,内部审计往往根据领导的偏好去“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三是外部监督弱化,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如:财政、税务、审计等监督机关监督标准不统一,相互间的配合及监督合力未能形成,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其审查验证的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会计立法体系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诱发企业造假行为等等。
1.5 惩罚不够
  具体指《刑法》、《会计法》对会计造假行为执法不严、惩治不力、处罚不重。一是对会计造假行为惩罚不重,造假行为败露后,司法介入欠缺,有时甚至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减弱了法律的威慑力;二是对会计造假行为惩罚不准,往往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刑事处罚,重单位处罚,轻个人处罚,或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和刑事处罚。经济处罚由造假单位来承担责任,最终要落到投资者的头上,影响的是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造假主谋单位负责人和执行者会计人员惩处力度不够,很少能影响到造假者的利益,从而助涨了造假者气焰,导致造假者胆大妄为;三是对会计造假行为惩罚不公,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不造假的机会成本过于高昂,也正由于会计造假成本低、风险小而使会计造假现象有禁不止、违法不究,更使造假者在侥幸心理和利益驱使下无所顾忌,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泛滥。
2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对策
  应当看到,会计信息失真是通过会计工作表现出来的,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却不仅仅表现在会计领域。从目前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须采取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做到标本兼治。
2.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上顶住压力,下挡住诱惑,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二是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树立会计人员终身教育观念,按岗施教,学习各种业务知识和财经法规制度,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使其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三是完善会计人员任职资格和考核制度。每年进行从业资格的年审、考核、奖惩、培训,将会计职业道德纳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范畴,不断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并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诚信档案,鼓励守信守法者,惩罚失信违法者,情节严重的要吊销其从业资格,营造抑恶扬善的良好环境,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
2.2 规范单位领导行为,增强领导责任意识
  一是加强对单位领导人会计知识的培训。除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外,尤其是加强对其诚信意识、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以增强其遵守财经法规意识,争取其对会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此规范会计的核算工作;二是明确单位领导人为会计信息第一责任人。要按照新《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要求,强化单位领导人的会计责任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督促其加强会计管理;三是加强对单位领导人的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对单位领导人的离任审计制度和三位一体(内部约束、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真正实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追究造假单位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尤其是追究指使、胁迫、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的领导者法律责任,要让造假者从各方面都受到损失,让人们感到造假得不偿失,增强单位领导人的责任意识。
2.3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规范程度
  一是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各项制度、措施和办法,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基层单位对会计信息质量全面负责的良性机制;二是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要明确各自的具体分工和职责范围,合理确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形式,不断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权,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三是建立并完善单位内部的各种制度。如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稽核制度、内审制度等,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防范财务造假,有效堵塞漏洞,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不断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程度。
2.4 健全会计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一是强化内部监督职能。在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健全监督内部约束机制,强化内部会计管理体系,配备政治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并赋予其一定的责职权限,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同时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内审人员相对独立地位,明确单位负责人与内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作用,避免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二是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加强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监察、证券监管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力度,统一监督标准,形成监督合力,加强对执行新《会计法》的监督检查,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三是强化社会监督职能。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注册会计师的验资、评估等工作,对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以此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制止和约束会计舞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