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2025年高会考试辅导 > 效率工资假说

效率工资假说

一、 引言

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由产品价格和工人的边际产量之积决定,因而当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为价格接受者的时候,它就取决于工人的边际产量了。普通的工资理论假定工资率的变动不影响劳动生产率,因而不影响工人的边际产量。从普通工资理论的假定可看出工人的边际产量就应仅由当前工人的数量决定。

上面这段推理就说明了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是当前雇佣的工人数E的函数。

Max= pQ(E) - wE

E为工人人数或工人劳动时间;p 为产品价格。

对E求导,令导数为0,得

pQ′(E) = w

pQ′(E)就是产品价格一定时的边际收益产品MRP,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实际上就是要求工资w等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这就推出了工资w是当前雇佣的工人数E的函数。这函数的反函数E=E(w)形成了确定的劳动需求曲线。

与普通的劳动工资理论不同的是,效率工资假说假定工资率增加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文就讨论效率工资相关内容。

二、 经济模型

最早将效率工资制度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 Solow ,1979。他于 1979 年发表的题为《工资粘性的另一可能源泉》的文章 ,首先提出了在成本最小化工资水平下, 相对于工资的工人努力弹性 theelasticity ofeffort 是一种单位弹性。这一命题后来被称为“索洛条件 ( Solowcondition) ”。索洛模型的关键思想是,由于降低工资会损害工人努力的积极性,所以即使效率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社会上存在大量失业,企业也不会降低工资以利用过剩的劳动供给。为了说明索洛条件 ,我们将企业的利润函数表述如下:

= pQ(eE) - wE (1)

其中 , 表示利润 ,e 表示努力程度或劳动效率。e 是工资水平(w)的函数 ,即 e = e (w) ; E为工人人数或工人劳动时间;p 为产品价格 ,为了简化 ,假设它是由产品市场通过竞争决定的。Q是产量 ,可以视为工人努力程度与工人人数乘积的函数。(1)式表示企业的利润是企业产品出售收入与企业支付的总工资之差。Q 函数中的eE意味着 ,为了获得相同的产量 ,工人的努力程度加倍则工人人数可以减少一半。虽然实际不可能这么简单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乘积具有一定说服力。(1)式分别对工人人数和工资水平求导 ,可得到如下两个一阶条件:

pQ′(eE) = w/ e (2)

pQ′(eE) = 1/ e′ (w) (3)

(2)和(3)式的左侧相等 ,将其右侧列为等式 ,我们就可以得到如下的

(4)式:

w #8226; e′ (w) / e = 1 (4)

即相对于工资水平的努力弹性等于 1 ,该弹性具有单位弹性性质。这意味着 ,当达到最佳工资水平时 ,工资变化的百分比将引起努力程度以相同的百分比变动 ,如果工资提高 10 % ,工人的努力程度也将可能提高 10 %。(4)式便是著名的 “索洛条件” 。

学术界之所以对 “索洛条件” 给予充分的重视 ,是因为它清楚地表明了最佳工资水平仅仅取决于工资 — 努力的相互关系 ,而与价格无关。这就为失业或非充分就业找到了新的依据。如果我们把价格的变动看作是经济周期变化的结果 ,那么 ,不论产出水平如何变化 ,企业将始终保持工资水平不变 ,并在经济高潮时期应用原先工资雇用更多工人并扩大产出 ,在经济衰退时期减少生产并解雇工人。也就是说 ,企业用增加或者减少工人的方式来调整生产 ,适应经济周期变化 ,而不用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提高或降低工资的方式来调整。一般来说 ,企业不会降低工资水平。同时 ,只要不遇到特殊的劳动供给困难 ,即很难招收到合适的工人 ,企业也不会提高工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工资是 “粘性” 的 ,不易变动。而只要这一与工人努力程度有关的工资即效率工资高于供求均衡工资 ,劳动市场上就会出现失业 ,而且是长期的失业。

三、 现实基础的理论分析

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就是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主要存在两种效率工资理论的解释:

第一种适用于穷国,它认为工资影响营养。多给工人点工资,工人才吃得起营养更丰富的食物,而健康的工人生产效率更高;

第二种适用于发达国家,认为高工资减少了劳动的流动性。工人由于许多原因离职--接受其他企业更好的职位,改变职业,或者迁移到其他地方。企业向工人支付的工资越高,留在企业的激励越大。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减少了离职的频率,从而减少了雇佣和培训新工人的时间和费用。

虽然这两种理论在细节上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由于企业向内部工人支付高工资就能更有效的运行,所以企业发现使工资高于供求均衡的水平是有利的。

四、 实证案例

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将工人工资从每天2.5美元提高到5美元,引起关注。那时制造业的工资在每天2到3元的水平。而福特公司提供的这一工资其实就是效率工资。

根据当时历史学家的记载,福特公司的这一战略十分成功。当时每天5美元的工资提高了工作的价值。为不丢掉这个众人垂涎的饭碗,工人们变得忠于公司并更加努力工作,辞职和旷工率直线下降。据估计,在实施新工资政策的当年,福特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了51%。

福特公司的每天5美元工资事实上是我们前文分析过的一种效率工资,这样一个工资水平提高了工人的边际产量,进而提高了相应的边际收益产品的数值,从而最终导致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右移。

总之,福特公司的经验证明,在某些情况下,效率工资可能是最优的工资模型。

五、 结论

效率工资假说带给我们考虑工资决定问题的一个新角度,对它的假设条件的解释也有现实基础,并且该理论也推导出了相对于工资水平的努力弹性等于 1的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即索洛条件。同时,它也解释了一些工资粘性问题的成因,效率工资是不能轻易降低的,因为它关系着生产效率。

尽管如此,对实际上哪些是效率工资,效率工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究竟起着多大作用等问题,还有待研究。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