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论文 > 基权公允价值取代现行公允价值的思考

基权公允价值取代现行公允价值的思考

一、现行公允价值的主要缺陷

(一)活跃市场的界定模糊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我国的会计准则都对现行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指导要求。三种会计准则的具体规范虽有区别,但运用现行公允价值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比如,现行公允价值的运用级次都是由市场活跃程度和价格可接受程度决定的;公允价值的选择次序也都不外乎公平交易价格、公开标价、合同规定的现金流、估价等几种。

然而,现行公允价值运用级次的划分以及活跃市场的界定却存在不少问题。以我国2006年会计准则的级次划分为例,第一、二级次的依据是资产或负债是否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而活跃市场的界定却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事实上,市场是否活跃很难有客观的判定标准,这就必然导致现行公允价值实现手段的混乱,其后果不仅无法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而且违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客观地讲,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非不想提出活跃市场的界定标准,而是很难提出这一标准。

同样,FASB提出的以市场数据是否能够直接取得为依据划分现行公允价值的运用级次,看似合理,其实也没有说服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证明了这一点。金融衍生品的市场数据是充分的,市场价格也是可取得的,然而在经济膨胀期,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价格往往是投资者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做出的,一般存在高估现象。这种现象在经济危机发生前,表现并不明显,但遇到金融危机时显然不是公允的价格,充其量只是大多数投资者被欺骗后的“公允”。所以,面对复杂的经济活动,这种简单对应式的级次分类和确认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保证

IASB、FASB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均强调,公允价值的实施一定要符合可靠性原则,但这种可靠仅仅停留在交易层面,因为在市场交易尤其是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比比皆是,所以,现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实际上并不能保证。例如,在债券市场中,买方申购100元的债券,卖方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使该项衍生品以150元的价格成交,那么,150元就成为该项衍生品的现行公允价值。事实上,该项资产的实际价值并没有任何增加。进一步分析,公允价值定义中所指的可靠性,如果仅仅是指交易中没有强买强卖的平等,如同前述150元的交易案例,现行公允价值的定义就是个悖论,实际上并不符合“公允”的要求,会对市场产生不良导向;如果是指信息完全对称的平等,那么在不完全的市场下,现行公允价值本身就不存在实用空间。

(三)违背了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

按照FASB颁布的FAS157中对现行公允价值的表述,资产的脱手价值就是该项资产现行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然而,一般情况下,资产的脱手价值是按照企业清算的价格取得的,因此脱手价值作为现行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是明显不合理的,它不仅违背“持续经营”这一会计假设,而且往往存在高估或低估资产价值的现象,不具有可靠性。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来自于现行公允价值本身。因此,现行公允价值的合理性还有待于认证。依笔者之见,“Fair Value”的真正意义并非是指“来自市场”的价格或现行公允价值。

二、基权公允价值与现行公允价值的比较

(一)基权公允价值的定义

基权公允价值是指一项资产在符合会计假设的前提下,基于历史成本、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等对资产的影响,按该项资产的特殊属性经过归类判断,加权和修正计算出的资产价格。

(二)基权公允价值的计算

在一个标准经济体系下,基权公允价值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Ve=a1D (1 a2 I)βi (1 R) a3 C

上式中,Ve是某项资产的基权公允价值,D是历史成本,I 是通胀率,β 是该项资产占通胀率与综合通胀率的比值,R是经济增长率,C是建模中其他影响因素,a是各种比率的系数。这就是说,一项资产的合理价格,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综合考虑通胀率、经济增长率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经过加权计算出来的。计算结果应当是将正常经济活动产生的额外价值增长全部考虑进去,而将市场非正常波动、人为操作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额外价值增长全部剔除后的结果,是一项资产面向现在的真实价格。①

(三)基权公允价值与现行公允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现行公允价值并非指某一特定的计量属性,而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会计计量属性。其在不同计量阶段,针对不同计量对象,不同计量需求可以表现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脱手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多种形式。而基权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只能采用计算的方法实现。在会计实践中,可能存在某种计量属性的计量结果与基权公允价值相同的情况,但这仅仅是特定条件下的一致,并不能因此而替代基权公允价值。
基权公允价值与现行公允价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基权公允价值符合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现行公允价值虽然也强调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然而在确认资产价格时,以脱手价值作为资产的现行公允价值,如前所述,明显违背持续经营假设。基权公允价值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2.基权公允价值将相关经济指标作为其影响因素,但仍然基于历史成本。这与以市价作为主要实现手段的现行公允价值完全不同。笔者认为,尽管历史成本具有不变性等缺陷,但现行公允价值完全抛弃历史成本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它忽视了资产的取得过程,失去了最基本的计量依据。

3.基权公允价值不是现实市场存在的价格,而是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基于经济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专门针对资产核算的价格,它与市场属于间接关系。而现行公允价值则是存在活跃市场情况下的市场价格。

至于基权公允价值与现行公允价值的联系,从上述计算模型中可看出,现行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基权公允价值加减各种影响因素引起的的价值变化。可用公式表示为:

现行公允价值=基权公允价值 (或-)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价格变化 (或-)商业违法行为引起的价格变化 (或-)市场调控引起的价格变化 (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价格变化。

三、基权公允价值取代现行公允价值的意义

次贷危机过后,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失灵,而现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工具,在此过程中仅仅充当度量的角色。因此,改变度量工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依笔者之见,这是明显混淆了纯粹的基权公允价值与现行公允价值。现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尺度,与市场不应该存在任何关系。②就如一把尺子,既不会因为测量对象不同而改变长度,也不会因为自身性质而改变测量对象的长度。但是,现行公允价值显然不是尺子,它对市场的作用已不仅仅是度量,而且还带给了市场效用反馈(quality feedback),影响甚至左右市场的发展变化。次贷危机之前资产账面价值不断增高以及次贷危机中资产价值大幅缩水,不能说与运用现行公允价值没有关系。现行公允价值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对次贷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说,本来理应成为尺度的现行公允价值,却匪夷所思地对市场造成了反馈,这不是一个尺度该有的功能。相比现行公允价值,基权公允价值才是真正的计量尺度,无疑应该替代现行公允价值的位置。

应当承认,现行公允价值的引用动因之一是FASB为了满足投融资者的要求。但投融资者强烈要求采用现行公允价值计价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公正、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排除利用现行公允价值提高其资产价值,美化财务报表的愿望。作为会计准则设计与规划者的FASB,在公允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尚处于萌芽状态时,设计一套完整的基权公允价值体系并不容易。为此,作为“平民版”的基权公允价值——现行公允价值应运而生。为了弥补运用条件不成熟的缺陷,FASB又制定了大量的明显带有主观性的操作指南,作为基权公允价值体系的替代品,在金融界的催促下“打包上桌”。③可以说,此种情况下的基权公允价值已经变成了现行公允价值,具体实施中出现大量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主张运用基权公允价值的意义正在于弥补现行公允价值的缺陷,解决现行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还原公允价值的本来面目。因为基权公允价值不仅具有比较健全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际运用时能够有效防范主观随意性,保证运用结果的“公允”性。具体地讲:

第一,基权公允价值本身是一个客观计量属性,不会发生现行公允价值运用中主客观交错的现象;

第二,相比以市场价格为依据的现行公允价值,基权公允价值的计算依据是建模,能够有效避免因市场不完全而产生的价格影响,而不存在完全市场的现实又使得基权公允价值的采用成为一种必要;

第三,基权公允价值是一种纯粹的计量工具,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是一种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公允”价值,因而不会对市场造成效用反馈和利益诱导。

四、建立基权公允价值初级体系的建议

基权公允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的计量体系,其建立不能单纯依赖会计制度的改革,必须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提高。依笔者之见,近期内应当根据市场化程度和会计技术手段,建立基权公允价值的初级体系,以便规范一部分会计计量行为,同时为完整的基权公允价值体系创造条件。待条件成熟时,再向完全市场状态下的基权公允价值体系过渡。为了保证基权公允价值初级体系的实施,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 适当集中资产评估权利

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投资者、社会评估机构等往往因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而出现资产评估价值不准确的情况,加之信息处理能力所限,基权公允价值的计算在现阶段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为此,建议成立“国家资产评估公司”(National Assets Evaluation Company),适当集中资产评估权,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评估权利。因为国家机构在信息索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且信息处理能力较强,有助于保证资产评估价值更贴近于基权公允价值。

(二)设立专门的建模机构

由国家出资建立专门的基权公允价值建模机构(Ameliorated Value Computaion Agent),根据历史成本、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等影响因素对各种市场、各种类型的资产负债提出一整套定价模型,供国家资产评估公司使用。为了保证定价模型始终贴近基权公允价值,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程度对定价模型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三)完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

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偏离理性,然而主观判断又不能完全避免。因此,要想从会计上保证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除建立规范的基权公允价值初级体系外,还必须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从心理学、行为学上解决性本趋利的经济人所固有的问题。此项措施虽难,但却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颜世廉,彭桃英. 物价变动会计学[M].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2] 张以宽.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M]. 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李端生. 会计制度设计(第二版)[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 葛家澍,徐跃.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价格、现成成本与公允价值[J]. 会计研究,2006(9).

[5] 葛家澍.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现行公允价值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07(11).

[6] 黄世忠. 次贷危机引发的现行公允价值论战[J]. 财务与会计,2009(2).

[7] 吴晓求. 证券投资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