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级住宅抵押贷款业务出现巨额亏损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危机开始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一年来,这场危机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导致了全球许多公司的破产,从银行业到房地产业再到制造业。2007年6月,美联储等监管机构发布新指导原则,要求放贷机构必须对借款人的收入情况进行信征;7月,标普等信用评级机构下调数百只次级贷的信用评级;8月,欧洲、美国、日本等央行被迫向金融机构注资3 023亿美元,以缓解流动性紧缩问题;10月,英国北岩银行遭遇挤兑,英格兰银行被迫向其注资;2008年初以来,已经相继倒下的金融与保险业巨头有:贝尔斯登、AIG、雷曼兄弟,连美国三大汽车厂商之一通用汽车公司也宣布破产保护。如此的一场金融浩劫是如何形成的?对会计有何影响,应该怎样应对呢?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
全球金融危机从形成到最后大规模爆发,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次级贷款的形成。2005年以前,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降息通道,货币市场环境较为宽松,银行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为了追求较高的收益率,纷纷降低贷款条件,为信用较低的贷款人提供低息甚至无息的住房抵押贷款,贷款人只需提供口头收入证明就可获得贷款,次贷市场迅速扩张。由此,美国房地产市场积聚起大量的泡沫,泡沫的产生造成房价虚高,反过来又使贷款人倾向于进一步放款。正是贷款量和房价的相互作用,加上监管的真空,为次贷积累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从次级贷款到次级债券。毫无疑问,最初发放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清楚这种贷款的风险,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也为了扩大新的资金来源,一些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将许多次贷打包上市转变成基金,通过发行优先抵押贷款债券、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或多级抵押贷款债券、结构性金融担保抵押债券等方式实现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第三阶段,从次级债券到金融衍生品。华尔街将次级贷款证券化后,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包括含不同次级证券组合的衍生品和交易工具,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价格基本上是用数学模型来决定的,根本没有市场定价,流动性很差。
第四阶段,利用信用评级机构获得市场追捧。投资银行从由次级债组成的资产池中选出优质的证券,找到穆迪、标普两家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使用历史数据、复杂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游说。两家评级机构为了获取高额的报酬,都为这样一个用镀金盒子包装的次级债券评出了最高信用级别AAA。获得了AAA评级的次级债,立刻成为各种金融机构,甚至是养老基金、国家政府争相抢购的对象,这也是金融危机迅速扩散到全球的一个主要原因。
打开销路后,对于剩下的次级债,投资银行家又创新出信用违约互换,将利息分为无风险和风险溢价,把无风险利息加本金进行证券化。投行卖证券给客户,并每月向客户缴纳保费,一旦证券出了问题,由客户赔偿损失,相当于投行以证券为标的向客户投保。客户普遍认为房价坚挺,而且评级机构又对其评了AAA级,因此放心购买。
就这样,美国金融机构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途径,反复对次级贷进行证券化,最后规模越来越大,当出现房价下跌时,次级放贷市场泡沫破灭,一切问题就会暴露无疑,危机立刻来临。正如有位投资家所说的:只有在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二、危机来临,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面临的问题
衍生金融工具的兴起和发展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本来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避风险工具应运而生的。从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清楚地看出其本身并不产生任何金融风险。相反,它们是人们有效地管理各种金融风险的工具。因为随着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多,人们规避风险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各种规避风险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涌现,其中最成功的无疑是衍生金融工具,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及远期利率协议等。
为了更好地规范衍生金融工具, FASB于1998年6月发布了第133号准则,而IASC也于1999年3月发布了第39号准则,这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中的核心问题,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但是,这次的金融危机说明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部的解决。
首先,对于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准则要求在明确了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条款的一方时,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确认,这一点在执行上通常不会产生疑义。但对于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准则要求当企业不再“控制”已转让的金融资产时,应将相应的转让交易作为“销售交易”核算,反之,应作为“融资交易核算”。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对“控制”的认定往往很难,尤其是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增长的资产证券化交易等金融创新,准则中的规定显得相对简单和缺乏操作性。
第二,对于金融工具的计量,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作为其基本的计量属性,从近年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来看,这一规定可谓影响深远。但是,围绕公允这一计量属性,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首先是公允价值的确定。在确定无公开标价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准则用得较多的是采用内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计量基础,从实际操作看,这一规定往往会影响信息的真实性。此外,当企业在利用某项金融工具时,通常是将它与其他类似金融工具放在一起形成组合进行风险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该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建立在单项金融工具可估计的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类似金融工具组合的价值基础上?其次是对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的变化也应予以确认,那么,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应予以确认。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企业信用恶化,是否就应确认一项企业的收益呢?笔者认为就这次的金融危机来说,算作企业的收益实在有点牵强。
第三,如果所有金融工具均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同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损益,那么套期会计也就大大地简化。因为有效套期部分的利得和损失自然会相互抵消,无效部分也会随之计入损益,这样,公允价值套期会计也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针对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金融资产或者负债进行套期、对与未来交易有关的各种风险进行套期等,应适用何种套期会计的规范呢?在金融工具不断“衍生的”情况下,现有的三类套期会计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套期问题,有必要增加几类套期会计来解决上述问题。
第四,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收益或损失,IAS 39要求企业在两种方法中进行选择:一是作为公允价值变动列报的原则,即全部在收益表中确认;二是一部分在收益表中确认,另一部分先在权益变动表中反映,直到相关资产出售或相关负债清偿为止。但是,从信息列报和风险控制的角度看,把所有类型公允价值的变动在一张财务报表中反映可能更为合理,IASC在1997年公布的研究报告《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会计》中,也把这种列报方式作为其追求的目标。当然,即使这一目标能够实现,为确保信息使用者准确地阅读财务报表,仍有必要提供一些附加的信息,或直接在财务报表中根据形成的原因来反映,或直接结合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目标来反映。总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利得和损失的列报及披露仍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
三、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的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建设工作近年来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特别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但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仍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1.考虑会计准则的前瞻性。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与建立重大金融危机应对机制是个战略性难题。虽然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比较少,但是不能就此忽略其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考虑前瞻性,这就要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不能局限于现有的金融工具品种。
2.考虑会计准则的防范性。衍生金融工具不是越多越好,应当对其品种进行限定。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以及大部分企业的两权分离程度较高的现实情况,应当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以法规形式加以限制,禁止使用不能以公允价值合理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对于滥用衍生金融工具的行为予以严惩。
3.促进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很多金融产品无法取得合理的公允价值,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金融机构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提高,是一个基本问题。目前,估值技术主要包括现金流量折现法、期权定价模型等。而采用这些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或在实际交易时得到证明,所以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允价值计量行之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雷曜.次贷危机[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8.
[2]耿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早航.现代金融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4]李珂,陈含,郑微,吴育新.由雷曼兄弟破产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2).
[5]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