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胡晔博士 文/茂盛
在广东经济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南粤大地英才辈出,涌现出不少时代骄子、风云人物,财经领域更是群星璀璨。近年来中国工商行广东分行副行长胡哗博士在出席深圳银企关系论坛、新快报管理沙龙、中国地产六方会谈等活动中精彩的演讲和独具风格的对话博得了与会者阵阵喝彩,给人们留下韵味十足的回味与思考…,胡晔博士2005年5月发表的《解剖近期银行大案频频的“发生学”》和今年3月发表的《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不等于改革的方向》等文章不断引起同行与财经人士的热议和关注…。
我见证了中国银行业向国际化迈进的关键几步
记者认识胡晔博士是通过暨大会计系主任宋献中教授的介绍,否则要采访这样一位忙碌而低调的财经人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初识胡晔就感受到他身上充满典型四川汉子的热情和坦率,言谈之中更感受到他的气魄、胸怀和诚信,多年从事财经工作和研究的经历,呈现出他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个性。
1997年胡晔博士毕业后来到了广州,到今年刚好是九个年头,记者冒昧的问:“胡博士,这些年您最得意的是什么?”。他兴奋的说:“这短短的9年是中国银行业从不规范走向规范的关键时期,整顿、规范、改革、上市。虽然中国银行业改革是迄令为止最为艰难的改革之一,但今天的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差距已越来越少,已向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行与建行相继在香港上市。国际投资者的认购反应,印证了中国银行业的成功改革,”他接着说:“我是在最好的时机进入了银行业,我这些年最得意的事,就是见证了中国银行业向国际化迈进的关键几步”。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对自已的银行进行了公司化改造,完善治理结构,按照国际上市银行的标准进行构架和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谈到胡晔个人个与团队关系时,他深有感触的说:“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岗位上只是在尽职尽责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而已,银行是个团队合作的金融现象,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不同的团队相互协作下完成的,个人的作用只是一点点,个人能够服从团队的战略,能够理解团队的战略,将个人的理解融入到团队合作中去,这是银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我是一个银行从业者、参与者,银行的发展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个人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分行也在理解、消化总行的精神,改革的战略、方针、政策。广东分行始终努力站在改革的前列,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尽最大的努力。”胡晔对银行从业人的要求和个人与团队的阐述,的确不一般。
我的人生与财经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记者问起他的财经生涯时,刚过不惑之年的胡晔,回眸往事,讲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成长故事。
胡晔就读新疆财经大学是一个缘份,1981年高考他当时没有报读这所大学,他是学理科的,成绩也很优异,由于第一志愿报高了,没录取。报志愿时因都要填写服从分配,命运将他引到了财经这条路上,一次计划性的分配,考理科的分配去读文科,从此胡晔的人生与财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流行的一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到天边都不怕”,重理轻文的观点令他不想去读。有高中文化程度但对财经一无所知的父亲说,财政嘛!有个“政”字,是当官的,读吧!等去了学校发了算盘,才知道,原来是学打算盘的。没有选择了,即来之则安之,胡晔的心里也渐渐平静下来,开始埋头读书了,这以后走过了10年的读书和6年的教书匠的生涯。历程是,新疆财经学院毕业后留校当了三年助教,教财务管理。88年考入西南财经大学读硕士研究生,91年毕业后又回到新疆财经学院教书三年后,再考入西南财经大学读博士研究生。这一段时间,给胡晔一生中留下了难忘而又美好的记忆,在学习与感悟中,胡晔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工作风格。
读本科时,由于当时是处在计划经济年代,财务课程定性的多、 定量的少 ,刚刚引荐的外国先进思想和模型教科书上是没有的。学习的都是计划时代浓厚的经济学理念与课程。对于西方的经济学思想和理念,本科阶段几乎没有任何的介入。他留校当助教后,才逐渐对西方财务管理有所接触。在研究生阶段,胡晔的导师黄卓夫,是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者,对其如严父慈母般的关爱,他常常去黄老师家里吃饭,随时请教、学习…,导师的言传身教使他受益很多。攻读博士阶段,受教于导师郭复初教授,郭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是中国财务学界泰斗级人物,他孜孜不倦的做人风格及丰厚的学识,对胡晔的理论思维和行为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读研究生时,胡晔的才华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90年《税务与经济》杂志(原名黑龙江财专学报),发表了胡晔第一篇财务理论文章 《关于财务的职能和作用》,令胡晔兴奋的是杂志发稿后,杂志社来函聘请胡晔为特约撰稿人,这对于求学中的学子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和鼓励。 十多年后的今天看这篇文章,好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现在的观点和理念相近。但这篇文章是发表在十六年前,当时能对财务管理有如此的领悟力和前瞻性,实属夙毛麟角,------文章有独特的理念、有自已的观点,当时在学术界还处在复苏阶段,对于一个20出头研究生的学术文章是不可能引起太多的重视。文章是89年写的 90年发表,胡晔没有过多的想法,他从写文章和学术研究中得到了自己的乐趣。写文章使得他的思维更加活跃, 眼界更加宽广 ,而且常常还可以逼自己去读很多书。这段时间一直到博士毕业,读书、思考、写作是他最大的快乐!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让胡晔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 这些理论也许对后来的工作没有直接的用处。但所形成的一种逻辑、理性的思维模式对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善于总结、领悟力极强的胡哗 ,他在学校教书这段工作经历,收获也是很大的,胡晔认为教书是一种技术, 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把简单的事情逻辑化”。
这是他对如何做好一个老师的理解,在研究生和博士期间 他也不断的在教书,从85年教书到9 7年一直没有停下来过,教书自有教书的乐趣。到了工行就没有再教书了。 胡晔说:“现在回过头去看看教书这段工作经历,实际上是受益终生的” 。如果说读书给了他工作中解决问题的钥匙 ,那么教书给了他最好的工作铺垫。胡晔受到了教师的正规训练,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再把简单的事情逻辑化,在现在的工作中他能把解决事情的方法能够更加清晰的告诉了他的下属,告诉他的团队。 使下属能够更快更清晰的理解胡晔,接受胡晔的思维。教师的经历使他在工作中更能融入团队。 借助教师经历所给他的技能,在和团队融合的时候,能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而又有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别人更容易接受, 的的确确当老师的技能和经历给了他工作上莫大的帮助。
胡晔在计划财务处、会计处工作过,现在当副行长是主管资金应运、公司业务、信贷评估等工作,每一项工作都和数字打交道, 数字背后的现象所反映的财务指标,都需要去解读。 如何解读这些财务指标呢? 恰恰就是他以前所学、所悟的结果 。 没有这些年学习的基础, 后面的庞大的东西是很难准确的揭示。胡晔自信的说“ 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数字中理出一条线 抓住一个主要的指标 然后把它分解下去 , 最后得到一个主要的结论,可以让我的工作、决策效率大大提高”,。他以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现在的工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思考
九年,时光随着珠江之水在胡晔的脚下静静的流过,自从跨进工行广东省分行第一天起,他就默默告诉自已:“要用自己的所学,为中国银行业的崛起和发展奉献自已毕生的精力。”胡晔凭着这种执着的信念和热忱,脚踏实地的工作,肩上扛着的是改革所赋于工行人的使命与责任!
位卑未敢忘国忧,当记者问起胡博士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思考时,胡晔坦言:中国银行业必需要改革,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银行不是政府职能部门,要按企业化来运作,如何按照企业化运作,这关系到银行体制再造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是发展的潮流,历史证明,凡是被边缘化的行业最终将被淘汰。我国在经济上被边缘化的时期不少,国际上在市场经济萌的时候,我国处在搞封建社会,没有融入到全球化,中国经济落后了,现在银行业也一样,世界的银行业都在搞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中国银行业只有融入国际化的潮流才能发展。中国必需按照国际化的银行规则来改革,否则不可能融入。
融入国际化、经济一体化潮流,并不等于照抄照搬国外银行的体制和方式,如国外银行大多实行的是事业部管理,国外事业部管理有他们的外部环境,政体不同,小政府大社会。而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管理制度,政府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中国银行业是企业行为,要把政府当客户,要服务好政府,为大客户设置好体制,符合企业服务的理念、市场营销的理念,如果照搬国外事业部制度,在中国就会丢失大批客户,可能就会错失赢利的机会。所以不能照搬。我国在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要与中国现行经济体制的条件相吻合,学习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理念、思维、好的模形,如麦肯希、KMV等风险管理模形,我们要引进,要完善这些模形在中国的应用,多一些量化的东西,少一些定性的分析,让管理更加科学,这些是我们必须借鉴的。
改革还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该讲特色时讲特色、该讲模仿时讲模仿。不能凡事都讲特色,防止以特色论阻碍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正确区分是关键,拿营销来说,西方有西方的文化、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如果把营销中国人的方法去营销西方人,肯定是行不通的,这必须要讲特色。但对于风险管理理念来说,只能模仿,不能讲特色,讲特色只能增加风险。这些是大的方面,业务方面、资源配置等要改革的东西就更多了。
现在改革还没有到升级的时侯,创新不等于升级,要不断的创新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升级。要通过创新思维来改革,改革到了一定的深度才能升级。目前可以说从管理方面来看,银行业管理到了一个升级的过程,其它方面还在改革中不断的完善。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方向是融入国际化…。
胡晔给人的感觉是博学多才,触类旁通,敏锐、行动力快、讲究高效。胡晔读博士研究的是分配领域,工作上却喜欢挑战新的东西,针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他提出的观点、对策,常常引起领导、金融专家、同行们的关注。近十年来发表的专著有2部、学术文章近百篇。
今天的胡晔,厚积薄发,银海扬帆,明天又将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 ,明天又有很多的风险需要他去揭示,明天有很多的市场机会需要他去开拓,明天又是一轮崭新的太阳,普照在南粤这块生机盎然,充满神奇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