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在于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的管理和监督, 维护财经法纪,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出发, 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严肃财经纪律, 查错揭弊,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一)制约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我国的法律、财经法规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有关规定, 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检查, 促使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合法、效益的轨道上运行, 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保护国家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
(二)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 起到了保护合法、抑制非法, 加强防护的作用。
(三)鉴证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内部审计需要在一定期间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下属机构和单位在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及经营者离任审计等方面作出客观、公平的评价和鉴证。
(四)参谋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 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及时地发现问题, 找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 并提出改进建议, 为领导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形成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是应政府法令要求而建,这种建立内部审计的方式,有利于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但是由于这是由外部对企业施加的压力,从而使企业产生一定的抵制情绪,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较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内部审计认识上存在偏差,具体表现在两点: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侧重于“监督导向型”;把内部审计的作用与会计部门的作用混同起来。我国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服务于国家审计。一方面,它代表国家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它又代表本单位管理当局对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这就使得我国的内部审计深深地打上了国家审计的烙印。因而,在指导思想上,内部审计偏重于“监督”,属“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这种职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和会计都是经济监督的手段,但二者的监督存在较大区别。现实中,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区别,为了节约经费,简化机构,有的在财会部门内附设一个内部审计小组或内部审计人员,造成了内部审计监督的薄弱和缺乏,发挥不出正常的作用。对内部审计认识上的偏差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企业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有名无实,甚至没有。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的被重视程度被大打折扣,甚至成为企业机构的“鸡肋”部门。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限制
我国的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内部审计机构不可能独立于厂长经理之外,这使内部审计部门为经营者服务,在厂长经理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其独立性荡然无存。同时,我国原有审计制度规定,对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计时,若发现有关重大事项,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这是造成内部审计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强调内部审计接受两个利益格局不完全一致阶层的领导,同时为利益格局不一致的经济主体服务,实际上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实际职能,结果使内部审计处于两难境地,最终大多数的内部审计会偏向与从事内部审计人员物质利益有关的一方。
(三)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投资呈现多元化,如企业的并购、分设、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内部审计人员必然要参与到这些经济行为中去。这就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不仅要懂财务和审计知识,还要懂得企业的相关业务。内部审计员的素质是企业实现高层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从会计岗位上转过来的,知识面较单一,缺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的相关经验,因而在审计工作中难以从账面发现审计深层次问题。
(四)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经营和管理领域。例如,当对某项销售收入进行审计时,往往审核其合同金额与客户付款金额是否相同,所附票据是否齐全,而不管价格是否合理,认为那是企业管理部门的事,与内部审计无关。再如对企业进行投资项目的审计时,往往忽略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准确的会计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收益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投资方案,不做进一步的审查。
三、改进内部审计的策略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对于内部审计组织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优越性,要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组织和国家审计机关都有宣传的义务。宣传可以结合《审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采取会议、文件、讲座等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管理审计的实践成果让大家认识到内部管理审计是可行的、有效的,对国家、企业、社会及企业资产的委托人和代理人(管理者)都是有益的。
同时,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要提高认识,把管理审计的意识渗透到全部审计工作去。不论进行何种审计,都要从管理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审计报告中提出管理建议。在目前内部审计还是以财务审计为主的情况下,这是增强管理审计意识、实现审计工作以管理审计为重点的有效途径。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与主动争取领导支持的关系
企业内部审计建立和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加强各级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特别是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审计,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布置审计任务,处理审计查出的问题,这是对审计工作的最大支持,也是企业审计工作的关键。内部审计工作应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和领导关心的问题大胆开展工作,及时提出改进经营、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好建议,并积极向企业主要负责人汇报情况,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各级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开拓审计领域,做出审计业绩,用审计的成果来赢得领导的支持重视,提高审计权威性。
(三)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宽、政策性强, 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不仅要通晓财务会计知识, 而且还要熟知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等知识, 因此,必须加强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多元化, 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 以适应现代经济对内部审计的高层次要求。
(四)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实现内部审计内容的突破
内部审计不仅要实现观念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内审工作上的突破。凡是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合理资源运用,防范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和事项,都应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范畴。其审计领域将拓展到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管理机构的有效性、经营管理的效益性,企业风险的评价和分析等各个领域。比如:财务收支审计,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经济合同、基建审计和各类经济效益审计,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审计,经济责任和离任审计,环境审计等等。
总之,我国内部审计问题凸现,解决对策的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抓住内部审计工作的切入点,拓展工作领域,才能突出经济工作的实效。只有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改变观念、优化审计环境、拓展审计领域,我国的内部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加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维护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及保障企业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