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高等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高等学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高校各类经济活动也日益活跃;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集中采购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实行,高校财务管理将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全面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将成为高校在新形势下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观念陈旧。高等学校是属于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它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其次是预算外收入。财政拨款的主要渠道,也是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经费支出根据拨款渠道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预算按上级批准的计划编制,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没有对口的钱,该办的事就无法办,只能用其他项目节余款调节使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不重视资金筹集,简单按照开支标准管理支出,高校经费基本上靠国家财政统包统揽,学校预算由财政来平衡,明显的形成了“重拨款,轻收入”的预算管理局面。
2.大预算的格局尚未形成。《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提出了高等学校预算新概念,并规定了“大口径”范围,这样做能如实的反映学校资金收支的总规模。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学校编制的预算只是教育事业费的收支预算,而没有将科研收支预算、基建收支预算、产业经营收支预算和其他收支预算纳入学校的预算编制工作,未能体现出“大收大支”的预算编制原则,尚未形成大预算的格局。
3. 预算的准确性欠佳。一是预算编制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不高。预算编制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工作,由于预算编制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不高,导致其对政策的理解不到位,业务操作欠妥,没有深入基层调查摸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分析,从而导致了预算的准确性欠佳。二是一些部门配合不力。有些单位和部门在上报当年预算经费时不能准确、切实的反映情况,夸大或缩小申报数,从而导致了预算的准确性欠佳。如:因招生人数、学校规模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收入预算难以确定,财政拨款、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具有确定性。单位信息表中教职工的编制数和实有数严重不符,项目支出不规范,基建项目没有以学校的发展计划作参考、学杂费的上报数不准确,政府采购计划上报具有随意性等,所有这些基本信息的失实或不确定,就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的准确性。
4.预算管理科目设置和使用不规范。预算编制人员在编制预算时,经常以项目名称设置预算管理科目,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和使用预算管理科目,在预算管理科目设置和使用上往往具有随意性,这样就会造成高校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相互脱节的现象,破坏了高校会计核算系统,不利于年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影响了高校内部的经济决策和实施内部管理制度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5.预算监督不力。高校预算管理往往存在预算监督不力的现象。预算下达后,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没能作出具体的跟踪、监督和分析,没有对经费的使用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于经费的节余和超支,没有具体的奖惩制度,这样就会造成预算结果与预算大相径庭的现象。
二、加强预算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 更新预算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学校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已经从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实体转化。这与过去相比是个很大的变化。高校财务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预算管理方面,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重新定义了高校预算的概念及内涵,制定了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将学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彻底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按照新的预算管理办法,高校预算一经核定,必须自求平衡,不允许搞赤字预算,而学校的发展与财政拨款不足的矛盾必须通过自筹资金予以弥补。这就迫使学校积极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把“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一个依靠财政拨款、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如果财务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收入靠拨款,用钱无效益,平衡靠财政”的消极被动状况下,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加强预算管理,增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是搞好高校预算管理的先决条件。
2.实行全面预算,构建大预算格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不再是政府行政保护下的附属物,而是面向市场、参与竞争、自谋生存、自求发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所以,高校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就必须实行全面预算,构建大预算格局。这也符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提出了高等学校预算新概念,能如实的反映学校资金收支的总规模。所以,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按照“大收大支“的原则将财政拨款收支预算、预算外收支预算、科研收支预算、基建收支预算、产业收支预算和其他收支预算等学校的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纳入学校的预算编制工作,真正的实现全面预算。
3.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努力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一是努力提高预算编制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不断强化预算编制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使预算编制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二是学校成立财经领导小组,以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高校要成立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的财经领导小组,以加强对预算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预算编制工作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学校各部门密切协作和配合。各部门在申报本单位预算经费和基本信息时,一定要及时、真实、准确,不得拖延、虚报。这样,在基础材料扎实、准确的基础上,预算编制人员经过深入了解和调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算,就可以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从而确保预算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预算编制工作质量。
4. 严格预算管理科目设置和使用。在编制预算时,要严格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预算管理科目。预算管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从会计核算体系上为强化预算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证,解决了高校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相互脱节的现象。有利于年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当年的预算收支完成情况,分析预算数与执行结果差异的原因,总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管理经验和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的设置和使用预算管理科目,是完善高校的会计核算系统,保证高校内部的经济决策和实施内部管理制度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保障。
5.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一是推行绩效预算法。绩效预算是通过强化责任机制,动用激励手段加强对预算经费的管理、督导和执行,实行权、责、利、绩(效)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的一种较为科学的预算方法。绩效预算将单位所分配的预算经费与工作任务,业绩和经济效果直接挂钩,实行上下浮动的激励措施。它既可以调动高校内部经费使用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又能排除以往编制预算时各单位不顾自身的发展争抢经费的现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这种方法可以使经费消耗部门有一种较强的责任约束机制,从而贯彻和维护预算的始终,使“绩”与“ 效”体现的更加鲜明。二是加强预算监督。要改变重预算,轻管理的现象,就要加强预算监督。要建立经常性的检查和定期评估制度。预算确定后,在执行过程中,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定期评估,进行跟踪问效。从而找出既定目标和实际工作情况之间的差距,据此评价各单位工作业绩的优劣,以此加强各单位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杜绝不合理开支,加强财务管理的目的。要建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制度。学校财务部门对各单位的经费使用情况要及时、准确的反馈于有关单位,要建成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严密的层层控制、层层反馈信息的反馈网络,以便一旦发现问题,就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调控,从而达到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的目的。
(西北工业大学 张小卫)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