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行政预算管理论文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其管理与控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其管理与控制

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鼓励地方政府设立符合规定的融资平台,激励金融机构以信贷支持融资平台的发展,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资金瓶颈的约束的困境,实现“保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的现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当地公共设施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通过划拨土地,国企股权,注入优质资产等方式,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城建开发、城市资产经营公司。该公司以地方政府对其的注资、划拨土地的出让价格以及偿债基金的未抵押或担保,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并将其重点投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2008年底,为了应对华尔街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我国政府制定了4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其余部分则由地方政府投资,于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5月,我国共设立融资平台8221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银行贷款是其融资的主要方式,并且增长速度较快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截止2009年底,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累计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已经超过了2009年底中央财政国债余额60237.68亿元。其中2009年的新增投放额为3.05万亿元,占其累计贷款余额的比例为41.33%。而且,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其贷款的主角。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层次增加
  1998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立后,主要以省级政府为主,地市级、区县级很少。2008后,在“保增长、扩内需”口号的影响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向地市级和区县级发展。据统计,到2009年5月末,全国各地方政府已设立了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以城投公司面目出现的县级平台多达4907家。其主要原因是中、工、农、建四大银行的融资条件和审核比较严格,而地方性商业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中国信合等由于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特殊,其对地方政府的信贷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独立法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能力。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其融资是以政府担保或政府注入的资产为抵押的,即由政府的显性或隐性担保为条件的。同时,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其高级管理人员中大部分属于政府高级官员,责任主体不明确。
  4、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状况的透明度低
  在政府的庇护下,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直没有根据公开、及时、准确、全面的原则对外公开批露有关信息,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准确评估其经营能力和还债能力。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体现
  1、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
  目前,银行贷款是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主要方式,增长速度较快,并且其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较高。截止2009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累计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为20.40%; 2009年新增贷款为3.05万亿元,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高达34.50%。而且为了维系已启动项目的资金链,未来地方融资平台仍需要继续借债。为了让融资平台公司能从银行顺利获得贷款,地方政府向银行出具各种形式的担保,这种方式不符合《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平台融资以政府显性或隐性收入为担保,具体而言,主要是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担保,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占很大的比重。但目前楼市成交惨淡,直接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导致潜在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
  2、政府偿债能力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评估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主要参考可支配财政收入、增长率及财政结余,通常静态的偿债能力是以可支配财政收入减去地方财政的刚性支出得出的结余额度来计算,这其中的变数也是相当大的。在当前国家加强房地产政策调控,严格限制“土地财政”,预期土地拍卖收入下滑的背景下,未来财政收入变化很难准确把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所谓刚性支出其实业具有很大的弹性,因为这些数字均由地方政府提供,为了获得巨额融资,地方政府经常故意低估其刚性支出,以便体现充足的收支结余,易于诱发偿债能力风险的产生。
  3、政银双方道德风险
  虽然在法律概念上,地方融资平台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法人主体,如果无法偿还债务,也应该会导致破产清偿的结局,但也仅限于此。给予担保或者承诺财政兜底还款的地方财政永远不可能破产,法律上地方政府也并不会被清偿,最好的可能则是更高级别的政府或者中央政府将被迫为之买单。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地方政府在获得银行信贷方面的盲目攀比和恶性竞争,直接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的根源还在于目前地方政府官员和银行业绩考核机制,只是和表面经济数据和短期政绩相关联,并无法评估经济发展的真实质量,也无法评估经济发展的真实代价。加上商业银行的恶性竞争,很多短期借款往往允诺地方政府借新还旧或回收再贷等,而另外大部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都以项目贷款名目出现,贷款期限往往长达10年以上,给地方官员和银行经办人员提供充足的时间,或者来掩盖问题,或者早已离任升迁,避免承担经济决策失误的不良后果,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还款意识薄弱和道德风险的滋生。
  4、弱化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增加宏观经济的波动风险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承担着基础设施建设、市政项目建设等职能,名称中包含“交通”、“建设投资”、“国有资产经营”等字样,而其他平台企业为各级土地储备中心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园、物流园、科技园等功能区的平台企业。融资平台企业将筹集到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中、长期的基础设施等项目中,提高了银行贷款的集中度,并延长了其贷款期限,严重降低了未来几年银行信贷投放的调整空间,弱化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同时,由于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将会导致民间投资的减少,导致宏观经济的波动。
  5、项目建设管理的潜在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项目建设合规性问题。由于大量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均集中在2009年上马,很多项目并没有经过正常的立项、批复、可行性研究、环评等建设手续,且部分资金投向了地方政府形象工程,没有直接收益,还是完全依赖地方财政还款。(2)项目资金到位风险。融资平台涉及的项目投资巨大,需要大量资本金,但是由于各家银行存在不良竞争的问题,重复授信、过度授信现象也较多,自有资金到位情况无人落实。(3)项目融资主体,资金运用主体与项目实施主体互相分离,因此在资金运用,工程监理,质量把关等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1、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具有完全民事能力的独立法人。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实际控制主体与融资主体、利益主体与责任主体相一致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促进融资平台转化为经营实体。同时,完善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公开、公平、竞争、“唯才是用”的原则招聘高级管理人员,而避免聘用政府高级官员。最后,实行严格的责任制,降低资金的潜在风险,并提高其使用效率。




  2、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状况的透明度
  一是确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对外批露信息的内容,包括其资产负债状况、建设项目的基本运营状况、融资资金的使用状况、项目担保状况等重要信息。二是企业必须遵循公开、及时、准确、全面的原则对外公开批露有关信息,确保商业银行以及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得有关信息,准确评估融资平台企业经营能力和还债能力。三是对于不及时对外批露信息或批露信息的内容不准确的企业严惩不贷。
  3、建立完善的地方债务报告系统
  首先是要明确地方债务的概念,任何由公共预算支持的地方公共实体发生的债务都应该包括在内。其次是推进预算体制改革,将地方债务和除公共财政之外的其他政府收入纳入地方预算。一方面可以监督地方融资平台资金的使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地方人大和贷款人对地方财政实力有清晰的认识,避免地方政府因过度举债而面临债务危机。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市场评价机制的作用
  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融资额度、融资担保、信用评级制度、信息批露制度等,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和融资平台企业的设立、经营和管理,构建健康的地方债券市场,在解决地方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
  5、把存量的隐形负债纳入到地方债的体系中来
  未来正确评估和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我国应正确定义地方债务的范围,将存量的银杏负债纳入到地方债务的体系中。具体而言,就是对于有现金流支撑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项目,应继续按照正常程序还本付息;而对于现金流无法支撑还本付息,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项目,可以考虑在总额可控的前提下,用公开发行的地方债置换银行的贷款债权,在优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同时,扩大地方债市场规模。
  6、拓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国家开发银行对地方政府的贷款力度,改善商业银行为地方政府融资主角的现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因为政策性贷款的利率水平较低,且其期限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适当延长。所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应尽量争取该性质的贷款,降低利息成本,改善贷款期限结构。二是灵活选用BOT、TOT、PPP等多种融资方式,减少和分散潜在债务风险;三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发行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等多种有价证券。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