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今后财政部门按照整体架构、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合理引导房地产业积极投入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建设,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让广大老百姓在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红利。
——“古賨国都、中国黄花之乡、中国汉阙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现有148万人口,近100万人生活在农村,城镇化率32.8%,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和加快发展阶段。
——2004年9月3日至今连续爆发了5次特大洪灾,造成渠城净涨水位一年高过一年,尤其是2011年“9•18”特大洪灾,60个乡镇全部受灾,县城三分之二被淹,全县工业、农业、商业基础设施等遭受重创。8年来,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近百亿元。
——据经济专家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
凡此种种,让新一届县委班子,在渠县第12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打造“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的奋斗目标。渠县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决策,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经营型财政理念,做好做活土地、财政两篇文章,“多点多极”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为全县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空间。
围绕战略 力促发展
近年来,在践行“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渠县财政部门先后整合资金投入10亿元快速推进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建设。形成了在“多极”中力促“多点”崛起的城乡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安居工程等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一是加快城乡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三汇为副中心,以重点场镇为依托,以新农村综合体为节点,正加速构建县域“一主一副四支撑二十八基点”生态滨江城镇体系。县城城东,高楼林立的城市小区、四通八达的道路、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一个产城一体化的滨江生态工业新城展露新姿;县城城北,北城景观大道、长德商贸物流城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未来的行政文化中心新区轮廓初显。
二是23个重点项目快速推进。连接3条城市大通道的连接线、东城安置房建设工程、西城安置房建设工程、渠城220KV变电站建设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建设;集合抢险救援和城市进出大通道的重点项目——渠县南城救灾生命通道路面工程全线贯通;集住宅、商贸物流、商务会展、教育医疗于一体的产业宜居新城——渠县长德商贸物流城开工建设;设计双向8车道,构建北城新区城市主骨架的北城通道也向前延展。全县5条旅游精品线路、賨人文化主题酒店开工建设,賨人谷景区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初步建成渠县西部黄花产业带、东中部柑橘产业带、南北两翼花椒产业带和三板、中滩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三是强力保障安居工程。近年,先后投入4个亿连续实施了六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建设。其中,2012年启动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2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680户。
四是多举并重筹集资金。以2012年四川渠县财政收支来看,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个多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多亿元。财政部门在争取政策性资金增量、项目资金投入、整合各种社会资金的同时,全力做好做活土地这篇大文章,有力推动了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建设。
抢抓先机 多举聚财
近年来,渠县财政部门在实践“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取得的主要成绩有两个方面:
(一)做好经营土地。做好土地经营为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建设提供财力保障。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对经营土地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土地经营对渠县发展至关重要,在生态滨江城镇群建设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的投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肯定是步履艰难。财政与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土地经营这篇文章,有了更多资金来源,保障了城市化推进所需的投入。二是进一步认清了形势。作为财政贫困县,渠县未雨绸缪,抢抓发展先机,把手中的原始资源转化成优质资本,再把优质资本转化成经营城市的优质资源。科学研判形势,科学地经营土地。三是进一步学会了做地。注意把握做地与土地规划、土地指标、征地拆迁、相关配套这几个环节。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支持下,把生地做成熟地,把毛地做成招商引资风水宝地。四是进一步学会了借贷。把“贷款做地、以地贷款、供地还款”作为土地经营的方针,统一思想,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处理好了融资的问题。五是进一步学会了供地。加大宣传力度,抓住机会营销土地,把土地营销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特别是用“硬措施”打造“软环境”,渠县引资凸显“洼地效应”,通过好的服务推动了土地的营销。六是进一步学会了管理。摸清家底,统分结合,用项目管理的科学手段管理好每一块土地的开发利用,并建立土地管理考核机制,做到依法规范管理。
(二)做好经营财政。让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和“小马拉大车”的作用,放大资金使用功效,经营盘活好资产、资源、资金和政策,实现财政收支效益的最大化。一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围绕是否有利于提高财税效益为主要目标开展经济工作,大力招商引资,培植财源税源,合理规划布局,变资源型财政为建设型财政,确保财政收入有稳定的来源。二是控制成本最小化。收入方面,建立了收入征管考核机制,压缩税收征管成本,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提高征管水平。支出方面,全面加强了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建立起一整套评审体系,形成对建设投资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三是以财生财聚财源。通过政府资金、资产、资源和政策的有机整合与灵活经营,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挖掘潜在效益,做大财政蛋糕,不断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协调配合 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红利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吹响了加快推进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建设前进的号角。今后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多举并重积聚财力为“奋斗目标”提供坚实财力保障,按照整体架构、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合理引导房地产业积极投入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建设,以促发展、保稳定、平供需、重宣传等使渠县城乡建设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让广大老百姓在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红利。
一是坚持整体架构。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由点到极,加快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坚持按照“一主一副四支撑二十八基点”的整体架构,突出“做强县城、做精场镇、做优新村”的建设重点。必须坚持“北进东扩、南延西控”的县城拓展战略,明确渠城三大组团的功能定位,北城区建成渠县的行政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西南老城区建成商贸服务中心,东城区打造“产城一体化示范区”,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天星、三汇、临巴、涌兴、土溪、有庆、静边7个省级试点小城镇和清溪、28个基点乡镇,集中财力、物力重点突破、率先发展,扩大建设规模,提升承载能力,辐射、带动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到“十二五”末,渠县城镇化率将达到40.3%以上,构建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二是继续做好土地经营文章。在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的同时,主动与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继续做好土地经营这篇文章,积聚财力,保障“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建设”快速推进所需的投入。
三是着力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以稳定市场、稳定价格。在有序推进商品房开发建设的同时,优先确保廉租房等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及相关资金投入。建议发改局、国土局、规建局等相关部门集中专门力量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规律与长期政策的研究,因地制宜,制定本地房价相关涨降价格机制,严格控制房价无序竞争、涨价。通过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尽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调控政策的频繁出台而引发市场反复出现较大波动,而影响到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是切实改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渠县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阶段,住房刚性需求客观上将持续存在。防止一旦政策稍有松动,被压抑的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会很快爆发,带来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逐步凸现以及房价较快上涨,投机性和投资性购房因有利可图而跟随入市,致使市场供求矛盾放大和激化,引发房价出现非正常上涨。因此,增加房地产市场的有效供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高度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五是要研究解决土地出让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现行土地出让制度优惠政策机遇转瞬即逝,财政、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土地出让收入政策的充分利用,带动附近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缓解财政收支压力上发挥最大效益。建议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对土地出让制度作专题研究,从源头上分析和提出解决措施。
六是正确引导合理和理性的住房消费观念。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建议宣传部门加强对媒体的引导,要从正面宣传国家对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付出的巨大努力,政府有责任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但是没有责任让每个低收入家庭在城镇买得起住房。对租房居住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加以引导,以减轻商品房市场的压力。
作者:伍治盛 蒲渠林
单位:渠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