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审计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需求,加快工商部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搞好工商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信息化,即建立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方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信息化包括审计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审计两个方面,核心是计算机审计。目前,基层工商部门审计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在思想认识上、软件建设上、人才储备、审计标准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笔者认为,要以审计质量控制为核心,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审计,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转变审计观念
摒弃“查账”式审计观念,全面树立系统基础审计或风险基础审计的观念。一个管理完善的、控制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防止、发现或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的任务就是帮助被审计者建立、健全这种机制,而不应该是代替被审计者去履行他们的“管理责任”或“会计责任”。
二、完善计算机审计标准与准则
首先要坚持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订计算机审计的标准与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审计业务操作管理标准和计算机审计制度体系;其次,在制订标准和准则时,一定要考虑我国国情,它应当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作出规范,否则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加快审计基础数据库建设
建立审计基础数据库可以使审计机构更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料,完成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数据库随时检索、查询、调阅有关审计管理的历史资料、历年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国家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独立审计准则和有关审计规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建立审计数据库能避免重复劳动,极大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四、切实改善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
在强化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应要求凡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条件的项目,都必须实施计算机审计,使计算机审计技术在提高审计质量的过程中切实发挥积极作用。另外,还应通过学习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熟练掌握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强调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确定审计检查的重点和检查的深度、广度,实现传统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的结合。
五、强化业务技能培训
第一,要把计算机审计普及性学习、计算机审计骨干培训和计算机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梯次健全、适应计算机环境下审计工作要求的审计干部队伍。第二,要注重专兼结合、学用结合。既要将精通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合理调配到各个重点项目,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计算机专业人员大包大揽的做法;又要积极引导其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审计业务有效结合,使其放手在审计中活学活用,真正体会到计算机给审计工作所带来的好处和效率,从而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审计人员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高新技术运用于审计工作。这样,审计人员不用到被审计单位的现场,就可以对其实现随时跟踪、分析和审查,实现联网审计,改变必须将时间安排为集中审计的局面,而且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积累的数据库进行历史的、横向的分析比较,发现手工方式下难以查出的问题。
六、加强内审法规建设
目前,在我国内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依据的相关审计法规及准则主要有《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法》《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而基层工商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依据的法律法规只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2003年新出台的出台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一些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笔者希望早日出台内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一套结合实际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使内审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黄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