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太明 赵小红
旺苍县委、县政府工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市两级政府要求,在前期探索实践基础上,以抢抓全省粮食直补政策调整完善试点工作县为机遇、坚持把握“六个关键”、推行“五步工作法”、抓好“四个到位”,不断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一、总体情况
国家近期推行的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并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随着改革深入推进,需要对这一政策进行调整完善,使之与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相适应。旺苍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分区,试点先行、全面推开”和“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开展并完成了覆盖不同类区的3个试点乡镇、29个村、952户粮食直补政策调整完善工作。在总结试点乡镇工作基础上,从2010年起在全县更大范围推行该项政策。去年,旺苍被列为全省启动开展的调整完善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试点县,县委政府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创新方法、强化举措、全域覆盖、整体推进。2013年全县总计核实确认补贴面积50.1万亩,其中:小春粮食作物21.9万亩,大春粮食作物28.2万亩,涉及种粮农民9.7万户,覆盖全县所有35个乡镇。通过粮食直补政策的调整完善,进一步激发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了粮食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减少了土地撂荒、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种粮大户、专业户明显增加,有效克服了“种应付地”现象,切实保护和利用了耕地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2012年获得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进一步释放出粮食直补的政策活力,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1万吨,比上年增长6.9%。目前,按去年核实粮食播种面积计算,已在村、社张榜公示,通过“一折通”顺利发放了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无群众上访,实现了调整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的平稳过渡。
二、基本做法
(一)把握“六个关键”。一是严格界定补贴对象。严格按国家“有种有补、无种无补”,“多种多补、少种少补”,“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明确补贴范围和补贴对象,并落实到乡镇、村、组。全县落实349个村,占全县建制村总数的99.1%,落实2483个组,占全县总组数的98.7%同时,对纳入补贴范围的区域及农户、流转土地上实际种粮农户进行具体的明确界定,落实到户,以户建卡、登记上表。二是严格认定补贴面积。着重抓好代耕代种、(间)套作、粮食作物调整为经济作物、新增退耕还林、各类建设用地征占用等几个主要难点,明确具体操作政策办法,并落实到每一个田(地)块。今年共计核实减少补贴面积5.16万亩,涉及2611户。三是确定补贴标准。根据省财政部门安排下达的补贴资金总额,以全县上年实有补贴面积为依据,准确测算出全县统一的补贴标准,提高补贴政策精准度。四是限定补贴时限。根据国家和省确定的时限要求,制定明确的时间任务表,确保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坚持做到每年三月中旬按上级要求全额补贴兑付到种粮农户、业主、公司法人手中。五是规范补贴兑付。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县财政局根据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补贴资金总额,在上报县政府确定补贴标准后,以上年核实的应补面积和当年补贴标准确定金额,由县财政局将资金转拨到委托发放的县信用联社,由信用联社通过“一折(卡)通”将补贴资金打入农户、业主、法人基本账户,通过补贴资金“绿色通道”直达补贴对象。六是健全补贴档案。各乡镇负责汇总相关数据(纸质及电子文档),县农业局核实汇总上报的农户姓名、补贴面积、应补、已补等有关数据,以及其他直补工作相关资料(文字、图表、照片),由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对相应资料进行归集整理、分类归档,严格管理、备查备检。截止目前共分类归档入库(室)2425卷。
(二)推行“五步工作法”。通过试点探索,总结形成了“户申报、组核实、村复核、乡审核、县确定”的“五步工作法”,确保调整完善粮食直补政策公开、公正、公平、公认。注重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强化信息公开。建立县、乡(镇)、村、组四级核对平台和信息公开平台,严格核对、“阳光”公示,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让广大农户全程、全域参与、知情、监督,提高调整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的精准度,有效防止错补漏补现象发生,坚决杜绝出现骗补和人情关系补等问题。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粮食直补核对制度,通过网络平台和村、组公示栏建立健全政策信息、补贴对象信息等公开公示制度,制定并完善了《旺苍县完善粮食直补试点工作方案》。同时,采取有力、有效举措,强化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问责制度,规范相关部门及责任人行为。三是强化工作规程。在试点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建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作规程架构,制定了《旺苍县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试点实施方案》,从申报、核实、复核、审核、确定五个步骤,到公示、纠错、认定、兑付,坚持以政策为总揽,把公开透明贯穿始终,实行“一把尺子”量到底,构建粮食直补政策调整完善工作规程,确保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试点工作。
(三)抓好“四个到位”。一是抓宣传发动到位。制定了《旺苍县调整完善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试点工作宣传方案》,印发了《致广大种粮农民朋友的一封信》。通过片区会、坝坝会、标语、新闻媒体等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发动,先后发放宣传资料12万份,召开各种形式的群众会3600余次,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二是抓组织保障到位。坚持“一套班子”抓到底,实行县长负责制和乡镇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强化调整完善粮食直补政策试点工作的组织保障。三是抓职责任务到位。对各相关部门明确划分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做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分工又协作,形成整体合力,协同推进,确保种粮农民直补政策调整完善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四是抓监督管理到位。严格实行“五到户”、“六不准”,确保监管到位。切实做到政策宣传、建卡上表、张榜公示、“一折(卡)通”发放、资金兑付到户;不准抵扣“一事一议”筹资及任何款项、不准集体代领、不准擅自更改“一折(卡)通”补贴户主信息、不准拖延兑付时间、不准骗取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不准以任何理由借机增加农民负担。不仅没有发生一例因调整粮食直补政策的上访,而且得到农民群众公认、深受农民群众拥护,在干群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四)实现“一个突破”。鉴于粮食直补、综合补贴与良种补贴等“普惠制”惠农政策补贴资金到位时间分散,兑付时间不统一,既难以发挥政策集中投放的规模效应,又造成乡、村、社核实种植面积工作量成倍增大,落实政策的成本成倍增长的现状,我县去年借粮食直补政策完善试点的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建立“同步核查,分别兑付”的工作机制与模式,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问题及建议
(一)主要问题。开展调整完善粮食直补政策试点工作以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县上下、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阶段性成效显著,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出现了新问题。一是补贴标准偏低。旺苍地处盆周边缘山区,本身耕地质量、科学技术水平低,耕地生产能力、单位面积产出率不高,加之种子、肥料等农资价格逐年走高,远距离运输成本大,基本抵消了政策效应。据抽样调查概算,山区种粮成本是成都平原的4倍、丘陵县区的2倍;据调查旺苍县北部山区农民购买农资、到信用联社基层网点取现至少要往返二十余公里山路。二是农村土地制度尤其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改革工作尚未完成,加之现行的补贴政策采取的是“普惠制”式的平均主义、一刀切的办法,难以有效推动土地流转,实现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三是山区耕地承包面积数普遍比与实测丈量面积数小,导致播种面积基准数与实际播种面积存在较大差距,给面积核查工作增了很大困难。四是对种植结构调整、农村公共设施占地、村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的补贴政策或调整或取消,对上述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难度。
(二)对策建议。一是粮食补贴与其它补贴的发放应保证集中投放,既可以促使农民集聚资金发展生产,又可以相当程度解决基层工作量大的问题。二是提高补贴标准。应建立粮食直接补贴逐年提高的增长机制,有效弥补农资价格造成的种粮成本上升的问题,从根本上达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目的。三是实行差异化补贴标准。应根据平原、丘陵、山区生产实际,确定差异化地区分类直补标准。四是调整粮食直补政策思路。在每年增加的补贴资金总额中计提一定资金,不采用以户均摊的办法,切块下达到乡镇、村组的农田水利建设上去,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五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尤其是承包土地经营权改革,为有效发挥粮食直补政策效应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旺苍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