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乐靖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青岛市经济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与全国一样,步入增速换挡、经济转型的新常态。李群书记近期要求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坚定信心、顺势而为,努力在新常态下有更大作为。全市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一、当前青岛市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增长速度新常态
2000年以来青岛市GDP增速始终保持10%以上,但从2011开始逐步放缓,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增长11.7%、10.6%和10%。今年前三季度增长7.9%,告别了过去近20年的1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
从全国情况看,改革开放30多年间,全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但从2011年开始连续下滑,由2010年的10.4%回落至2013年的7.7%,2014年前三季度增长7.4%。
从发展的普遍规律看,二战以后,先后有几十个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的阶段,但是大部分都是在中等收入阶段就很难继续发展,落入了不同类型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有十三个经济体进入了高收入社会。但是这十三个经济体也表现出了一个规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回落幅度大概是40%-50%,有些甚至达到一半以上。
综合来看,青岛市经济回落是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客观反映,经济减速换挡符合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结构优化调整新常态
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继2011年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二产之后,2013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50%。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1个百分点。
海洋经济稳步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214.5亿元,增长12.5%(现价),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9.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全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的搬迁转型。截止三季度末,已有100户老城区企业搬迁,按规划转入指定产业集聚区。如,渤海化工搬迁到新河化工园区,海晶化工、青岛钢铁已经入驻董家口工业园,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搬迁到即墨汽车产业园。二是抢抓发展新兴产业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汽车和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150.1亿元,增长24.2%。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822.8亿元,增长25.2%,其中,动车机车行业实现产值319.6亿元,增长30%。三是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如家电产业前三季度完成产值1225亿元,增长16.4%,实现出口交货值186.8亿元,增长33.3%,实现利润65.7亿元,增长12.5%。
全市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前三季度,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27.7亿元,增长11.1%(现价),占服务业经济总量的50.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现代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大行业共实现增加值970.6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63.5%。
文化产业强度有效提升。前三季度,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41.2亿元,增长15.8%(现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2.6%。
(三)质量效益提升新常态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城乡就业32.9万人,9月末,全市各类单位从业人员298.2万人,同比增长3.7%,增幅高于同期1.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430元,增长11.8%。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141元,增长9.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45元,增长12.2%。
财税增长相对较快。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1.5亿元,增长14.3%,其中,税收收入558.5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为83.2%。
二、新常态下青岛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从发展阶段看,青岛市正处于中上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过渡的关键时期,原有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同时,青岛市还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的重要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和水平都亟待提升。全市经济发展迎来了动力转换的关键期。
(一)人才红利逐步取代人口红利
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青岛市人口负担系数为34.15%,由2000年-2010年的年均下降0.51个百分点转变为2010年以来的年均上升1.03个百分点。人口负担系数的趋势性上升转变将对青岛市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事业带来较大压力。与此同时,青岛市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等,高学历人口快速增加,对提升人口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13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211.9亿元,增长17.4%;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5%,同比上升0.21个百分点。2013年青岛市常住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143.93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4.39万人,年均增长3.57%。人口素质的提升抵消了劳动力增速放缓的不利影响,人才红利将逐步取代人口红利。
(二)经济增长亟待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
2009年以来,投资需求对青岛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0%以上,超过消费需求和外需的总和,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特征明显。随着资本存量基数增大,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投资的空间明显缩小,投资效益不断下滑,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难以长期持续,消费需求作为经济运行的最终环节和最终实现形式,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经济稳定增长和良性循环的根本动力。
(三)城镇化仍是未来几年青岛市经济增长极
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2013年末,我市城镇化率为67.72%,比2000年末提升12.23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94个百分点。全市规划2020城镇化率将达75%,未来几年我市城镇化有望加速推进。根据国际发达地区的经验,城镇化的进程往往伴随着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此外,随着“人”的城镇化,对基础建设、住房、家庭装修、服务性消费等方面需求大量增加值,将有力拉动投资和消费,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持久动力。
(四)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近年来,全市积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正向叠加效应,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经济领域改革逐步深化。相继出台了多个优惠政策,从创业、创新、减负、融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09亿元,增长8%。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新增注册资本明显提高。随着行政管理、金融、开放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活力将不断增强。
三、新常态下我市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经济增长竞争力面临挑战
青岛市经济总量位于全国前列,在省内遥遥领先。前三季度,青岛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七分之一,总量超过菏泽、德州、聊城等省内西部城市两倍以上。但是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青岛市经济增长近年来逐步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市和国内中西部城市。在省内,GDP增速回落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省内排位回落;从副省级市情况看,前三季度青岛市GDP增长7.9%,在副省级市中居第十位,高于大连(增长6.2%)、宁波(增长7.2%)等市,但与西安(增长9.8%)、成都(增长8.7%)等全国中西部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全球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进入深度调整期,受到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人民币升值、订单向我国西部及东南亚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地区转移等因素影响,青岛市外贸出口持续低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出口额增长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全市外资企业情况看,2011年以来,全市外资企业数量下降、从业人员持续减少、出口比重连续降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趋于弱化。
(三)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经济发展必须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关注资源、关注环境、关注生态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难以摆脱能源的高消耗,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或将在我国集中显现。青岛市积极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生态低碳发展,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但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压力依然较大。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需充分考虑对自然资源带来的影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四、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的几点建议
(一)聚集人才、创新驱动,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努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培育十个高端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好人才红利,为聚集人才搭建高端平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落实好国家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各项政策,重点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技术市场建设,扩大专利池和科技成果储备规模,健全科技成果确权、评估、交易和激励机制,创新科技成果交易模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努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首先,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努力提升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降低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负担,增强消费信心,消除“不敢”消费心理;加快推进民生改革以及与之相关的金融信贷、用地、住房改革作为扩大消费的最大红利和可靠保障。其次,要努力转变居民消费理念。引导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同步。转变居民消费模式和观念,改变大量的购买力沉淀于储蓄的保守消费模式,发展信用消费,将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同时,要培育消费新热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养老消费等消费性服务业,完善网络购物、网络游戏、三网融合、大数据等新型消费平台。
(三)保证全市城镇化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中心城区探索建立“积分入户”等阶梯式落户通道,创新城乡公共服务统筹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建设,尤其对于远郊农村区域,要因势利导,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不仅局限于二、三产业,还要发展高效农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保证全市城镇化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四)以改革的领先支持发展的率先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放开用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管住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扣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促进转型升级,精简前置性审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加大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业密切相关审批事项的改革力度;推动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加快所有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以改革的领先支持发展的率先。
(作者单位:青岛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