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创新高校内部审计载体 服务学校转型发展

创新高校内部审计载体 服务学校转型发展

绍兴文理学院

  随着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活动愈加频繁,资金金额越来越大,加上“两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期)效应的不断浸入,高校这座曾经圣洁的象牙之塔,正越来越受到各种不规范、不廉洁行为的侵蚀,其危害之大,不仅影响到了学校重大经济决策和正常经济活动的开展,更是直接威胁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高校的办学效益。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为此,绍兴文理学院党政领导审时度势进行审计工作专项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内部审计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与探索,着力创新审计工作载体和搭建工作平台,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审计独有的监督、评价及咨询服务。

  一、加强内部审计平台建设

  早在2009年,学校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充分调研论证,选取招投标为切入点,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了“网络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第一期招投标项目监管系统已于2010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通过构建多层次监管、多功能运行的网络电子监管系统,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规范性、严密性、公开性等作用,紧紧围绕人、财、物三个核心问题,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中提取监管要素,将预算管理、流程审批、招投标管理、结算支付、绩效评估等制度规程固化在网络应用系统中,对权力运行的关键部位、重点环节进行全程化实时监控,进一步提高了监督的预警能力和科技含量。项目研究形成的成果获得了2013年度绍兴市科学技术成果奖三等奖。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其中充分关注了招标项目预算管理、项目款结算支付、项目绩效评估等重点环节的运行状况,对于维修改造类项目,还及时跟进并实施了竣工决算审计相关工作。

  2011年10月,在建成全国高校首个“网络监管平台”的基础上,学校审计开始深化基建工程全流程跟踪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采取“课题起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的基本做法,在工程审计领域的实践与探索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课题《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全周期管理与监察系统研制》获绍兴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立项,下拨经费15万元,并于2013年7月顺利通过结题验收。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学校内部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按照全周期管理理论研发基建工程项目的过程控制与管理的方法,开发一套从最初发改委立项,到勘测、测绘、设计、规划、土管、施工审批和许可等的项目审批过程管理,以及工程合同、图审、质量、进度、支付、变更、验收、决算和审计等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了项目审批阶段、工程管理阶段、工程验收阶段、综合查询阶段等四大功能模块。通过实施基建工程全流程跟踪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基建工程关键环节的动态监测,提升了平台的工作能力,确保基建工程廉洁、规范、高效运行。

  目前,该系统已正式启用,正在抓紧制定推广应用方案,拟将“浙江省重点工程——元培学院异地新建工程”等悉数纳入运行。

  近年来,学校内审从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向、结构及其变化和资源配置与管理控制的关系上关注资源配置的新方向、新变化,确定审计的领域、方向、重点,对工程建设项目推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从工程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直至竣工验收与决算等五个阶段进行全过程实时控制、监督与管理。学校配套出台了《绍兴文理学院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流程操作办法(试行)》与《绍兴文理学院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流程图》,从设计方案选择、省重点办招投标、校内招投标、设计(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工程进度款支付、核实分阶段完工的分部工程结算、结算初审等七个方面着手,对基建办、审计处界定职责、细化规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同时建立了三个工作制度,即每周例会制度(基建办)、每月报告制度(咨询公司向学校审计处报告)、每季备案制度(学校审计处向市检察院报告工程相关情况)。学校积极整合资源,依托工学院土木系成立工程变更咨询小组,借助社会中介的力量,实现了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控制的延伸拓展。监督关口前移,深化与绍兴市人民检察院在元培学院易地新建工程中预防职务犯罪共建机制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通过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有利于防范风险,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科学合理地控制了工程造价,实现了整体综合优化,为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二、完善内部审计平台功能

  (一)“科技促廉”和“六个化”的构建理念。平台总体上按照“工作制度化、制度程序化、程序标准化、标准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监管电子化”的构建理念进行开发建设。以系统网络为主要方式,通过职能分解、流程监控等处理技术,完善和规范管理制度,较好地贯彻执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方法。

  (二)“三个100%”工作要求。为杜绝项目在体制外流转,具体工作中要求做到“三个100%”,即所有学校资源配置类工作百分之百都要进行招投标,所有招投标项目都要百分之百纳入电子监管系统,所有招投标结果都要百分之百公开、公示、透明。

  (三)“1+N”的设计架构。对监管系统实施“1+N”理念设计建设。“1”指的是平台监管层,可以对全校资源配置过程、资金使用情况、科研项目管理等审计关注的关键环节,通过业务系统的信息化改造和布局监察点设置,实现实时监控和及时纠错。“N”指的是平台业务层,学校重点业务管理领域都将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按照“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的原则,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监管一个,形成较为系统的校园信息化工作格局。整个业务系统预留了统一接口,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可方便地拓展至教学、科研等重点领域,努力实现主要业务监管的全覆盖。

  自平台运行以来,共完成招投标项目438个,涉及资金总额2.63亿元,涵盖基建工程、仪器设备、办公家具、图书教材、后勤商业用房招租、零建改造、软件服务等多个领域,发出红牌291张,集中在招标文件备案、开评定标、中标管理、招标变更等业务环节。黄牌151张,主要是时限监督。红黄牌发出以后,相关业务单位和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整改,整改率达到了100%,节约资金总额396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法纪效果。

  三、着力提升平台运行成效

  一是增强了审计管理效能。通过构建平台,全面梳理业务工作规范和流程,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刚性约束作用,使权力运行“大小有边界,行使有依据,运行能公开,网上留痕迹,全程管监控”,从而构筑起预防安全墙。同时通过实现监管系统和学校内部业务管理系统对接联动,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内部各业务环节间的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校内扁平化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并相互监督制约权力运行,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是提高了审计资源效用。通过信息化改造,将原先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资源配置类工作纳入平台统一配置,集中管理,扩大了项目配置范围,提升了配置的效能。既节约了费用开支,又降低了办学成本,从而确保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三是突出了审计工作重点。在平台的建设推进过程中,学校内部审计注重将平台建设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政府性投资项目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重大项目绩效审计等重点审计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集中有限的审计力量发挥更大的监管作用,努力实现“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提高绩效”的审计工作目标。

四是探索了内审服务载体。通过电子监督点的合理设置,较好地运用了风险排查的成果。每个监督点又分为时限监督、规范监督及资金监督等几种维度,通过红、黄牌预警处理,对风险点的权力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即时纠错,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风险。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