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剧增,学生的就业难度在不断加大。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也在越来越高。除了对学历有要求外,更看重应聘者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都会有所考核。这对于刚毕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应更强调实用性。顶岗实习的就业转化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衔接,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运行模式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熟练业务技能,在走出校门以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一、项目建设现有基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始于1946 年。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特色鲜明、办学影响力较大,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2010 年学院会计专业被确立为浙江省高职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 年12月被立项为省级优势专业。我院会计专业的办学,能够主动适应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的要求,是突出服务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学院的会计专业,经过六十年余年的建设发展,已经聚集了大量学者和专家,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学院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及项目丰富,可充分利用浙商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品牌辐射作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就业转化提供条件。
二、项目建设思路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在经济面临下滑的同时,社会新增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由于上世纪80 年代后开始全面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适龄生源逐年减少,高等院校将面临空前生源的竞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竞争生存,办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积极适应浙江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应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的要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依托浙商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合作企业,通过“三元共育,分段双轨”,建设浙江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聘用复合型会计人才基地,实现“企业用工、学校教学、学生就业”三位一体,实习企业、学校、学生的共赢。(一)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开辟实训基地。学院始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把会计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作为培养放在首位,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视对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 1 ]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聘请企业一线的骨干来校给学生讲学,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同时通过与合作企业合办订单班,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真操实炼,提升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在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学院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实现了对教师能力要求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实训设施设备、氛围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为最终实现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奠定了基础。
(二)根据会计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实施全真渐近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从分析会计专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着手,把实践性教学总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采取渐近持续推进方式,突出会计职业特点,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制定实践性教学目标时,以会计岗位群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入手,合理加以编制。注重实训的有效性,做到每个实训项目目标明确、具体,并能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企业认证接轨,提高实训的实用性。学院通过实施“渐近式全程实训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根据企业对专业会计人才的规格要求构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具有高素质人文及职业素养、符合会计职业资格标准、融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能满足区域经济特定需求的“岗位课程+ 认证课程+ 行业认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实施“三元共育,分段双轨”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共育,分段双轨”指的是,在浙江省全省范围内,以浙商职教集团会员单位为主,广泛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实行学校、会计师(税务师) 事务所、企业三方共同培养。为破解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难题,学院在打造以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区域性实训基地群的同时,分段双轨(即:安排学生分批分别实习和上课),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会计咨询公司,每年上半年,工作量大,岗位需求大,锻炼机会多,需要大量的人手的情况,调整课程设置和安排,率先试行分段双轨式教学组织模式,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顶岗实习;而在下半年,由于这些工作量相对正常,不需要过多人手,可以通过这些单位的辐射作用,把顶岗实习的同学介绍到义乌、绍兴、杭州、萧山……浙江中小企业中去就业,对于一部分企业吸纳不了的同学,再回学校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巩固顶岗实习效果。通过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的调研,较为准确地发现目前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研究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并找出顶岗实习有效开发模式。依托浙江会计师协会、税务师协会、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和各行业协会,全省会计师(税务师) 事务所开展深度合作,建成以会计师(税务师) 事务所为主体的区域性实训基地群。建成布局合理、专业文化与职场氛围浓厚、实训项目齐全,辐射全省的校外实训基地,破解会计专业顶岗实习难题。关注顶岗实习的课程设计。通过顶岗实习这一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来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利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来促进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兴趣和提高适应岗位的能力。
(四)依托浙商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开展校企深度合作。2013 年3 月13 日,浙商职教集团理事会财金分会的成立,以及成员单位协议书的签订,标志着学院在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出席的成员在业内极具影响力,这必将为同学今后的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制度性的保证。由于学院同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浙江省注册会计协会和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等,一大批在省内、行业内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都保持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浙商职教集团成员企业资源的辐射作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商科类顶岗实习转化就业控制的人才培养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就业转化的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五)强调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的对接,对学生实施校企双向管理。通过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开发实习模式,为学生创造专业对口的顶岗工作机会,让学生在实习中提升职业能力,增长才干,全面掌握专业技能,争取留在企业工作,为日后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企业业务骨干的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利用学院制定的毕业生实习协议、顶岗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实习生管理规定和实习指导安排,对实习回访登记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指导与规范学生实习的管理、考核,并进行调研分析,使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顶岗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让同学们在实习中增长才干,熟悉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我们同学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品牌的认知度。最重要的还是为我们的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就业岗位。
三、项目开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项目建设在很多方面,比如如何使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正融入企业,在职业定位、岗位技能上适应岗位要求,接受并融入企业文化,成功实现顶岗实习的就业转化等一些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由于专业的原因,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由于专业的限制,一般企业很难提供大量的岗位,吸纳所有学生都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虽然也需要大量的会计类人才,但提出的门槛往往也较高,至少达到本科层次才能进入实习。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是与钱打交道的专业,对于任何一个单位,资金的使用与流动,成本的控制和产品的营销渠道,都存在一个涉密的问题。
(二)就业专业不对口,顶岗实习就业转化率偏低。根据对往届学生就业的情况调查跟踪,我们发现存在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从而导致顶岗实习就业转化率偏低,这是始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学生的工作岗位与专业不一致,造成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专业对口率作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标,较低的专业对口率一方面说明毕业生的学业规划与就业岗位需要不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极大的浪费。
(三)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将来就业的岗位群业务大相径庭,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受教育者的心智成熟程度来说,绝大多数人的智力结构相差不大,但并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各有各自的独特能力特征和智力优势。因此今后的高职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也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源特点,加大专业改教学革与创新,实施分层教育、开展多模式培养会计人才。
(四)顶岗前期,学生难以完成角色转换,影响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在顶岗起始阶段顶岗实习中难以迅速投入岗位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掌握实训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这引起了企业的不满。角色的突然转变使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不少同学难以适应,个别同学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并申请退出,严重打击了企业配合的积极性。
四、改进的方案和思路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每年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反馈,我们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总结,逐类加以整改。
(一)选择实习单位时,要注意是否做到了专业对口、企业的管理是否规范,同时还确保实习单位的稳定性,这是有效完成顶岗实习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学生自行选择的实习单位,必须严格审核其资格。在学生选择实习单位时,力争做到规范、合理。而顶岗实习转化就业转化率又是顶岗实习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用于说明顶岗实习就业工作还存在问题,可通过循环模式进行分析改进。通过顶岗实习,在实际岗位上工作,得到锻炼的学生基本可以直接上岗。这一方面让企业减少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同时又拥有了一批较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劳动者。[ 2 ]
(二)广泛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建设是顶岗实习的最重要一环,在数量上要尽量满足实习和实训的需要;在质量上也要力争达到优质水平。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要切实关注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参与的的积极性。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以后开展工作。实习基地要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在选取实习基地时要兼顾不同的会计岗位群,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引进校外的名师和企业的骨干,为学生授课,让学生在就业前就接受企业工作环境的熏陶,在顶岗实习时就进行真操实练,在职业素养、岗位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全面与实际工作接轨,为将来的就业进行全面的预演,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贴近岗位实际,通过校企共建,按各会计专业岗位群设计实习环境,形成与实际岗位基本一致的仿真职业环境。利用好现有资源,广开渠道、不拘形式地事务所、会计专业代理记帐公司、财务咨询公司广泛联系。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尝试成立会计代账公司,对外向社会提供服务,对内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 4 ](三) 尊重和承认受教育者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因村施教。面对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可以尝试进行改革创新,根据会计专业不同岗,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学生资质状况差异及本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情况等因素,划分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目标、配置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方法、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实施不同考核,多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从而切实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 ](四)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可以不定期组织招聘会让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开展顶岗实习。赴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在事先了解实习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以及各个不同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条件审核,企业再行筛选的方法来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缺位的问题。然后聘请企业骨干进行先期培训,讲解企业发生的日常业务案例,带学生分期分批到企业参观学习,为日后的顶岗实习创造条件,从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仿真实训环境、风险防范等一些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时期的表现,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拔,对优秀的同学予以留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或专业培训,为提升师资队伍保持较高的业务水平打下基础。
(五)充分发掘各项条件,做好顶岗实习就业转化工作。学院在通过前期大量的工作和艰苦的努力,在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课程设置、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聘请企业知名骨干来校执教讲学、安排教师赴企业学习锻炼等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学习积累专业知识+企业真实岗位业务技能实操+ 推荐就业”模式,根据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修订教学大纲,实现了“课堂连通职场、实训掌握技能、实习转化就业”的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三年来,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8%以上。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业务繁忙的旺季进行顶岗实践教学合作,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努力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真操实练,在岗位技能训练掌握和工作与将来就业“零距离”。把实训教学与企业经营、学生就业结合起来,通过企业的真实业务,锤炼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 6 ]通过“三元共育,分段双轨”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可以大幅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将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1] 谢国珍、孔国军援实施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培养“零距离”会计专业人才[J] 援会计之友,67-70 页,2007 年第2 期;[2] 张卫东援由顶岗实习转化就业的控制措施研究和实践[J] 援文教资料,2012 年第6期。[3]李丹、齐励援试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2+1”模式的再优化[J] 援教育与职业,163-164 页,2014 年2 月中。[4] 陈兆芳援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援会计之友,98-99 页,2010 年第1 期。[5]孔国军援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教育研究[J] 援会计之友,104-106 页,2013 年第2 期。[6]黄子明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援商业经济,379 页,2013 年第7期。(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