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预算管理控制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管理思想及管理工具,对事业单位优化自身服务水品及资金管理使用水平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能有效的优化事业单位资金合理利用,提高事业单位职能履行能力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还能有效的实现事业单位的自身统筹监管及规划,使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到实处,避免了资金的浪费及不合理使用,提高了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对事业单位职能履行能力的体现有着重大意义。
其次,实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能有效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明确管理人员责任。由于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收支状况不平衡,单位日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国家财政资源支持。进行有效的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制定资金流动及使用标准,明确财务实施责任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充分发乎其预算主体能动性及责任强化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接作用于事业单位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使有限的财政资源能运用到更多需要的地方,提高了国家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控制的问题
(一)预算过程中重结果轻管理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及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加上预算方法单一等问题,使预算结果的科学性降低。由于机构设置的不完善,预算管理也是由财务部门进行管理,专业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都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丧失了其本身应有的意义。另一反面由于预算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致使本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及支出情况大受影响,这种影响直接作用于单位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能使事业单位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浪费、收支失衡等问题
(二)预算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
目前,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然而,由于项目资金性质的不同,难以制定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况且,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争取资金偏重数量,轻视资金使用质量,存在消极应付心理,没有从根本上重视绩效考评,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资金使用上有随意性,经济和社会效益不高。
(三)预算管理信息化运行体系不统一,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当前,由各地财政部门构建的综合查询分析、资金实时监控等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初步实现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指标安排和执行情况的动态监控。然而,各地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预算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涵盖的内容参差不齐,规划不衔接、标准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控制途径
(一)提高认识,强化预算管理理念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理念。同时,预算编制应该预留充足的时间,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应该说,行政事业单位按照“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程序,已经预留了较长的预算编制时间。管理者应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各种有效方式调动员工主动性,积极配合预算工作执行。同时应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不断提升预算工作技术水平。
(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力度
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应确保预算指标能落实到个人,制定相配套的财务预算执行制度及方法。预算工作进行的同时应有专人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预算问题及偏差作出及时的调整。预算实施过程中,应明确预算内容及进度安排,禁止超支现象的随意发生,当然预算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管理的调整应进行及时申报,经批准后可以进行实施。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对于超标配置的事业单位严厉查处,追究相应管理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
要以建立健全全过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为核心,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相关管理办法,细化操作细则,内容涵盖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第三方评价等方面,逐步形成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要逐步突破传统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模式,探索开展以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财务政策综合评价、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财政部门加大应用评价结果的力度,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并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将评价结果向同级政府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各级政府要将绩效管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依据评价结果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绩效问责,探索建立绩效问责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