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论文 > 如何有效开展学校“三公”经费支出审计

如何有效开展学校“三公”经费支出审计

丁文华



近两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深入贯彻落实,单位“三公”经费成为社会关注、领导重视的一个热点。对学校“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的审计也成为教育内审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阐述目前基础教育学校“三公”经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审计方法。

一、学校“三公”经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领导意识淡薄、以身作则不够,编制预算不合理,财务支出控制不严等原因,导致学校在“三公”经费支出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

1.内控制度缺乏,制度执行不到位。目前,纪检监察部门往往更多地关注行政机关单位的“三公”经费,对于学校“三公”经费的监督检查主要还是依靠主管部门。一旦教育主管部门未严格要求,学校“三公”经费从内控制度上就极易缺乏,更谈不上控制支出、规范管理。即便是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的学校,如无跟踪督察,制度执行也会走样。笔者在审计中发现,学校普遍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制度归制度,执行归执行。例如学校制定了公务接待管理制度,但是实际操作时,未严格按照接待的审批程序,各部门接待后直接开具餐费发票找领导报销,导致接待制度形同虚设。公务用车的使用管理也存在漏洞,无出行记录台账、未实行一车一卡加油、公务用车保险维修未定点等。

2.预算编制不合理,超预算时有发生。学校本应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但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往往未充分考虑实际需要,导致“三公”经费预算不合理,年底出现超预算的情况。如公务出国费用的预算编制,一旦学校国际处(或教科室)未合理安排好年度出国培训计划,编制的预算严重偏离实际,学校公务出国费用就会超预算。还有部分学校仅在公用经费的定额部分编制少量接待费,未在相关的预算项目中编制公务接待费用,造成公务接待费预算金额较小,费用无法列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预算不合理,如果财务人员预算意识淡薄,财政部门对支出控制不严,极易导致“三公”经费超预算现象的发生。

3.支出附件不合规,转移支出现象突出。国家财经法规中对“三公”经费支出附件均有详细要求,特别是公务接待费用。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规定:建立国内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如实反映接待对象、公务活动、接待费用等情况。接待清单作为财务报销的凭证之一并接受审计。由于公务接待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学校财务凭证后往往无接待清单,或仅有少量接待附清单。同时学校为了削减“三公”经费的账面支出,会将经费支出进行转移。转移往往有两种:一是将支出转移到食堂、基建、工会等其他账册中进行核算,二是将支出转移到会议费、教科研费、培训费等其他科目中进行核算。

二、开展学校“三公”经费支出审计的方法

上述列示的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如何通过审计来发现这些问题,甚至发现在“三公”经费支出中存在的其他个性问题呢?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方法,快速有效地对学校“三公”经费支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帮助学校控制经费支出,进一步规范管理。

一顺藤摸瓜,找准重点。学校“三公”经费内控制度的检查是首当其冲的,顺着内控制度这根藤,找准下一步审计的重点和方向。学校是否依据中央、省、市及主管部门的规定制定了适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是否按照自身制定的管理制度来执行,这需要我们借鉴内控制度审计的方法和要求来进行。我们可以通过审阅、观察、实验等方法来对学校制度的制定和遵循情况进行审计,根据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偏差来发现制度中的漏洞和潜在风险,以确定“三公”经费审计重点,这样能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学校提供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中,审计人员发现制度中缺乏对公务用车加油卡的管理条款,缺乏如何对公务用车油耗进行控制的具体管理措施等,于是审计人员着重对该校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用进行审计。审计发现其存在公车用车运行维护费用超预算的问题,进一步核对该车加油卡加油记录,发现某日同一加油站短时间内两次加油情况,经进一步调查,学校存在违规使用加油卡的情况。因此,通过“三公”经费内控制度的检查,我们会很容易并且很快速地找准问题。

二另辟蹊径,找准方法。一般财务审计由报表到账册、凭证或者是由凭证到账册、报表,不是采用顺查法,就是采用逆查法。对于“三公”经费支出的审计,我们从会计报表和账册中仅能了解到学校的经费支出金额,对照年度预算,看看是否存在超预算的情况存在而已,往往发现不了其他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另辟蹊径,通过财政预算系统中的支出明细表来掌握学校“三公”经费支出的全面情况。将全年支出明细导出电子表格,利用电子表格筛选、查询功能,将收款人名称或是说明栏作为筛选目标栏,筛选、查询后与“三公”经费支出相关的明细一目了然,再结合财务账册、凭证,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进一步审计。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通过单位公务卡支付的“三公”经费支出,审计人员需将银行存款一公务卡明细账进行详细审查,防止漏审。除了对学校的经费账进行审计外,审计人员还要对学校食堂账、工会账等进行全面的检查,防止学校在其他地方转移“三公”经费支出。

三抽丝剥茧,找准问题。在审计中往往会发现:学校的“三公”经费账面金额不大,也不超预算,好像没什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审计人员更要提高警惕,防止为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将费用化解到其他科目中列支。其中公务接待费最容易被会计人员转移到教科研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中列支。针对这一现象,审计人员需要抽丝剥茧来找准问题。一是加强对相关费用预算执行的检查。审计人员不能单就公务接待费科目进行审计,要对可能列支接待费的其他相关费用一并进行检查。学校教科研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招生费甚至是办公费都有可能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如果发现教科研等相关费用超预算,就要进一步分析超预算的原因,可能存在接待费用在此类科目中列支的情况。二是加强对相关费用支出附件的检查。真实的教科研活动、会议培训等有活动预算、通知方案等,活动预算或通知方案中会有预算安排、参加对象等重要信息,审计人员很容易就能判断该笔支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同时开具的发票有会场费用、住宿费用和用餐费用。如果支出没有这些附件,仅有一张餐费发票的报销,就可能是公务接待费用的转移支出。三是加强对相关费用报销票据的检查。笔者在审计时发现学校转移接待费支出往往有所偏好,集中体现在会议费、食品和办公用品发票中。将学校全年的此类发票登记汇总,在横向或纵向比较票据信息后,审计人员往往会发现很多疑点:此类票据全年汇总金额较大、固定几家单位开具、单张发票金额归整且相差不大、无合理附件支撑等。抽丝剥茧、几项结合,学校“三公”经费支出的真实面貌便呈现在审计人员面前。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全面地、有针对性地指出学校在“三公”经费支出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以帮助学校不断规范管理,促进依法治校。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