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刚
2015年3月,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论。目前,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已经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面对新时代的冲击,青岛市统计局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积极引领全市统计工作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推动统计生产、统计服务、统计创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全面构建“互联网+”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新模式。
一、着力构建青岛“互联网+”统计数据生产新流程
2000年青岛市同步启动全市统计系统市、县、乡三级专网信息化工程建设,实现市县专线互联,乡镇拨号入网,同时组织研发“统计业务综合应用平台”。2002年,在崂山试点该平台,2003年首先在全市的工业统计专业推广该平台,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统计生产新模式--联网直报和在线处理。2005在全市范围内应用该平台实现一套表联网直报,实现统计数据“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数据生产新模式,成为全省“一套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先行者。“十一五”期间对青岛统计信息网进行全面升级,初步建成完整的网络平台、主机平台、存储平台,安全平台,建成青岛统计数据中心,青岛统计信息化步入集约化发展阶段。开发了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智能终端采价系统,在全国率先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统计数据采集。开发了劳动工资电子台账、能源统计电子台账等统计应用系统,实现了从企业原始台账直接生成统计报表。至“十一五”末,青岛统计数据生产模式实现了转变,统计与互联网初步融合。
2012年初,国家统计局实施“四大工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联网直报模式,由于我市前期工作基础完备,全部“四上”单位顺利接入国家统计系统平台,企业每月统计数据直接由互联网上报国家,实现全国联网直报。而我局先期开发应用的“统计业务综合应用平台”作为国家局联网直报数据处理系统的有效补充,继续在青岛市“四下”企业以及金融、物价、旅游、集团等统计专业中应用,完成了相关专业的联网直报和数据网络处理。通过国家局的联网直报“四大工程”和青岛市局“统计业务综合应用平台”,真正实现了统计数据生产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构建了青岛市“互联网+”统计数据生产的新方式,是统计网络信息化工作的一次历史性大变革。
二、全面打造青岛“互联网+”统计服务新模式
2012年以来,青岛市统计局紧随时代步伐,秉持科技强统理念,以创新为驱动,锐意改革,综合应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促进互联网与统计工作广泛深度融合,引领青岛统计系统向“互联网+”统计新模式坚定迈进,使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发展更好地适应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势,促使信息和数据的充分流动、全面共享,从而构建统计服务决策、服务管理、服务社会民生的新体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综合应用云计算、GIS、GPS、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打造了由“数据青岛”、“亿元投资项目监测”、“招商引资”、“掌上市情”四大平台所组成的信息化统计服务新体系,形成了系统全面的青岛“互联网+”统计服务新模式,实现了统计服务与互联网全面深度融合,为辅助政府决策,实现高效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民众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数据青岛”开拓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工作新局面
“数据青岛--青岛市综合数据信息平台”(以下简称“数据青岛”)是青岛市统计局根据青岛市政府提出的:整合全市综合数据信息统一报送之要求,牵头32个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依托全市电子政务云平台,融合大数据理念精心打造的,全国首个集数据“交换、管理、发布、查询、应用”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平台整合了全市相关经济、社会管理部门的200余张报表,涵盖了全市GDP及三次产业、投资、消费、财税、金融、就业、社保、外资、外贸、特色园区建设以及全市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等1600多项指标,对全市近50余个部门,近500个个人用户进行了平台使用授权。目前,数据库已加载2006年以来各类数据近40余万笔,并按每月4000笔的增量不断扩充。
“数据青岛”是青岛市首个综合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规范了部门统计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进一步理顺了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了全市综合数据信息在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和在部门之间交流过程中的统一时间、统一表式、统一渠道的“三统一”管理模式,开创了统计综合管理应用的先河,打破了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了数据共享。在数据管理、决策咨询、科学考核、统计服务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经有关权威部门认证,“数据青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2013年度全市政府系统创新工作优秀奖,在2013全省首届统计工作创新奖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二)“亿元以上项目监测平台”实现全景式项目统计跟踪新要求
“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统计监测平台”是青岛市统计局为满足市政府工作要求,依托青岛市电子政务网自行定制开发的,以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实时监测为主要内容的统计监测服务平台。平台以青岛市政务地理信息系统为载体,以“图表结合、影像并茂、动静相宜、丰富翔实”为目标,通过电子政务内网实现数据、照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加载,以个性化的展现形式直接推送到市、区(市)两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桌面上,实现了对全部亿元新开工项目信息分区域、多行业、全方位、广视角的展现、评价、查阅和对比。
平台通过创新大项目统计管理模式和监测模式,对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做到“有定期形象进度照片、视频等现场跟进资料,可以在线把握项目开工实际情况,同时各区市可以上网查看比学赶超”,在有效提升投资统计数据质量的同时,满足党政领导对新开大项目在线跟踪监测、直观查询查阅、科学评价对比、督促推进建设“四位一体”的管理要求。
“亿元以上项目监测平台”被评为2012年度青岛市政府系统改革创新工作提名案例、2012年度“全市机关特色创新奖”、获得2013年度山东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信息化成果类一等奖,为统计改革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经验。
(三)“招商引资工作平台”助力新常态招商引资新发展
“青岛市招商引资工作平台”是在青岛市“686”电子政务技术体系之上,以招商引资项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招商引资应用为目标,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机制为手段,建成的一个起点高、容量大、功能强、更新快、信息丰富、安全可靠的综合性的招商引资工作管理平台。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招商引资“一站、一库、一平台”:
“一站”指的是青岛市统一的招商引资网站,主要用于招商引资的宣传工作、项目推介和对投资者的服务工作。通过国际互联网,使用图片、影像资料及多个国家的文字把青岛市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以及招商引资项目向投资方进行广泛宣传,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同时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给投资者提供项目推介、网上咨询、网上办事、视频会商等服务。“一库”指的是招商引资数据资源库,具体包括了包含投资环境、政策法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等数据的招商引资基础信息库、投资方数据库、招商引资项目库、产业分布数据库、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企业资料数据库。“一平台”指的是青岛市招商引资工作管理平台,主要用以实现招商项目的跟踪管理、招商目标的督查考核,即从项目洽谈开始,对每个项目进行随时跟踪、统计管理服务,明晰部门责任,及时解决各个环节的问题,推动每个项目顺利完结,同时给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四)“掌上市情”开创统计面向社会服务新渠道
“掌上市情--青岛市综合信息移动服务平台”,是青岛市统计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在“数据青岛”平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新建设完成的山东省首个综合信息移动服务平台,是“互联网+”统计新模式的又一成功实践。平台于2014年9月全国统计开放日当天正式上线发布,同时入驻青岛报业集团的“掌上青岛”移动客户端,并共同拥有了50多万在线用户。
平台的主要功能为数据查询,用户利用手机通过二维码一次性扫描,随时随地可享有查询青岛市“十一五”以来,包括工业、商贸、物价、消费、房地产等12个栏目近百个主要经济民生指标的总量和增速数据的权限。平台注重用户体验,为所有指标配备了指标说明,用户可方便地查看各个指标的指标定义、统计范围和调查方法。平台数据随官方发布及时更新,以满足用户了解最新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需求。
平台开创了统计工作通过移动终端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先河,是青岛市践行群众路线活动要求的重大举措,是青岛统计工作由过去侧重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到主动为社会公众做好服务的重要转变,是进一步把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统计服务、使统计成果惠及全社会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实际行动。“掌上市情”平台2014年被中国社科院评为中国特色政府网站“在线服务创新奖”,被中国互联网协会举办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评为“移动互联网最具潜力平台(政务类)”。
三、探索创新青岛“互联网+”统计监测新方法
“互联网+”统计数据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为统计监测体系的创新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青岛统计依托完善的网络以及“数据青岛”等平台的有效契合,助推监测领域产生质的飞跃。近几年,先后建立起30余个由“互联网+”承载搭建的统计监测体系,在构建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为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为全市科学发展提供了优质统计服务。可以说,引领统计创新取得累累硕果。统计服务模式的积极探索,促进了统计创新之势汹涌向前,统计创新倒逼“互联网+”统计新模式不断升级完善,良性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依托“互联网+”平台,适时监测青岛“转调创”成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战略决策部署,依托“互联网+”平台,先后建立起“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十个千万平米”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蓝色硅谷投资发展、高端制造业等统计监测体系,为同步反映青岛“转调创”成果提供了坚实的统计保障。同时,今年为准确及时反映全市组织开展的“调结构稳增长抓落实现场推进活动”,还创新建立了“调稳抓”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涉及9个服务办公室和各区市,共41个指标,主要突出工业、服务业、科技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业、财源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指标。目前“调稳抓”评价指标体系已被列为市政府“调结构稳增长抓落实现场推进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重要通报内容,有力促进了全市重点工作的推进。
依托“互联网+”平台,突出彰显青岛区域发展特色。蓝色经济、海洋产业是青岛的一大特色亮点,为准确反映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特点,我们依托“互联网+”平台,先后建立了蓝色经济及海洋产业统计调查制度、蓝色粮仓统计监测制度。形成了蓝色经济、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三个层次的较为完整地统计框架体系;实现了对水产良种繁育、水产冷链物流、远洋渔业生产、水产健康养殖等推进情况同步监测,为夯实蓝色粮仓建设基础,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统计服务。
依托“互联网+”平台,全面反映青岛民生改善状况。社会民生发展状况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最为关心的事项,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反映社会民生发展状况也是统计社会职能的价值体现。我们立足于“互联网+”平台,与人社、城乡建设、农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就全市适龄劳动力就业失业、农民迁入新房、农民增收和居住条件改善、棚户区改造、人才引进和流动等社会民生推进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建立了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逐月统计报告制度,开创了部门联合、辅助决策的新局面。另外,今年还建立了非政府投资建设的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养老保障、文化事业、旅游设施等共五个领域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的新建和续建项目投资建设情况的“非政府投资社会事业项目统计制度”,为市委市政府掌握全社会力量投资社会民生项目的推进情况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四、统筹谋划青岛“互联网+”统计区域管理立体化发展新
2013年至2015年是青岛市统计局提出的“三年基层基础建设”行动年,在青岛市统计局的统筹下,所辖区(市)统计局结合各自特点,主动推进“互联网+”统计行动发展计划,“互联网+”统计新模式在全市统计系统呈梯次立体化展开。
李沧区统计局基于“大数据”思维,借鉴青岛市“亿元投资项目监测平台”模式,借助PDA采集设备,综合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GPS、GIS技术,探索开发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平台。平台对所辖区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项目、净地基本情况进行全周期动态管理监测。管理平台与统计联网直报等统计业务系统的有机衔接,实现统计资料全交换,并可直接生成定期报表所需数据,有效提高了投资统计数据质量。通过平台建设规范优化了投资项目统计与管理流程,形成了项目主管部门采集数据、统计部门审核数据、平台信息全面共享工作机制,提高了辅助政府决策、服务宏观管理的水平,夯实了投资统计基础。此项工作被李沧区委、区政府作为特色创新工作上报青岛市委市政府,并得到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牛俊宪同志的批示肯定。
即墨市统计局借鉴青岛市局“数据青岛”模式,根据即墨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数据即墨”平台,该平台已经列入即墨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作为“智慧即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即墨唯一的经济信息平台。该平台由即墨市统计局牵头建设和管理,涉及24个镇街、中心社区,6个功能区,42个部门。平台纳入的数据涵盖综合经济与社会、项目储备、考核指标、重点工作监测、普查资料、统计公报、统计分析、统计年鉴,基层统计基本信息,分镇街、百强县等对比资料,数据内容丰富详,综合性立体化程度高。平台综合了监测、考核、咨询服务、辅助决策等功能。平台提供丰富的统计图表,结合GIS系统实现数据展示可视化。
胶州市统计局根据青岛市统计局基层基础建设三年规划的要求,已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统计工作综合应用平台,并计划年内正式投入运行。平台由多级办公管理,PDA电子调查系统,音视频空间调度指挥,一企一档管理,综合数据可视化发布等子系统组成。充分融合应用移动互联网、多媒体通讯、地理信息、GPS定位等技术,推动统计工作流程再造,实现县乡两级统计工作高度协同,统计调查实时监控调度,基层统计档案数字化管理,综合数据有效管理等目标。该项目是对基层基础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一个大胆尝试,在日前结束的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试点过程中,该平台作为“奇兵”全过程参与1%人口抽样调查试点的实战演练,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体现出的“调度畅达、效率高效、用时短少”、“实时跟踪、一目了然、不用亲临”、“直观便利、反馈快捷、避免重复”等平台优势,得到省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协调小组及省统计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作者单位:青岛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