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复强调生态问题,并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是我党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可见碳会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碳会计的相关问题有: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规范与准则研究、与碳排放与交易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与碳排放与交易相关的成本管理和战略决策等,并涉及了碳汇资产、碳源负债的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问题。综合当前国外碳会计研究,虽然国外相关研究已走在前面,但目前多是相互介绍,在碳会计形成的基本线索上仍存在较大争论,距离碳会计成型的理论和制度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我国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最近几年才有文献全面介绍国外碳会计的进展。总的说来,现在碳会计在一定程度上还算是个新事物。碳会计的实施对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出了新挑战,既有的会计标准和会计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抑或重构,碳会计制度构建势在必行。
一、碳会计制度构建的目的
(一)碳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新领域,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多门学科或多种知识,对企业的碳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核算与控制,并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管理控制系统。碳会计既是对已有会计研究成果的学习与继承,同时也是对跨学科的环境会计研究领域的全方位开拓与突破,对于继续深入研究环境会计将奠定一个崭新而系统的学术基础。
(二)着眼于会计准则体系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发掘和构建碳会计的制度体系,将传统会计制度置于企业的碳活动中进行研究,其成果对于我国传统会计的学术研究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学科建设意义。总之,碳会计是基于环境会计的基础和支撑而又不同于环境会计的一门新的会计工具,是对传统会计在应对低碳经济方面能力不足的一项理论补充和创新,非常值得深入探究。
(三)碳会计制度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一方面,可为我国企业碳会计准则或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同时也是规范企业碳排放与交易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碳会计系统的运行与实施,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将外部碳因子纳入到企业的内部成本管理和外部战略决策过程中来。在构建外部上下游企业的碳价值链,加强企业碳成本核算与管理,识别和防范碳排放风险,创新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我国碳会计制度构建的主要内容
构建我国碳会计制度需要有理论基础的支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碳会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最后构建我国碳会计制度框架的主要内容。
(一)碳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理论分析
生态足迹理论、碳锁定与解锁理论、脱钩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四大理论奠定了碳会计制度构建的坚实基础。碳会计的主要学科基础是会计学,而直接的学科构成基础则是环境会计,实践基础是碳排放权制度完善及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发展,学科基础和实践基础的应用分析有利于论证碳会计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碳会计制度框架构建及运行保障机制
构建碳会计制度是指运用碳会计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实践,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资本、技术和环境”三重依赖的高度来构建碳会计的信息反映、披露和分析规范,即建立一种专门针对碳行为的理论体系、操作体系、运行体系和共管体系。
其一,理论体系包括有关碳会计制度所涉及的碳会计目标、对象、要素、假设和原则等基本概念。其二,碳会计制度框架构建的主要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碳会计数据输入设计; (2)碳会计业务处理,包括碳财务会计与碳管理会计两大体系的构建与设计;(3)碳会计信息输出,由碳核算、碳管理和碳审计三部分组成。
为了使我国碳会计制度顺利实施和运行,需要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各项政策和有关法律,创新共管体系,使环境成本内在化;改革支撑我国碳会计运行体系的碳金融机制,从而实现碳会计对碳减排行为的深入推进;培育碳会计操作体系所需的公允价值准则规范及其市场环境,提高各准则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总之,碳会计制度构建旨在运用资源环境学理论和方法,把碳排放问题视为一个具有会计系统特征的研究对象,探讨其特征、机理和演化规律,采用物质流动分析方法对碳排放及交易进行物量核算与追踪反馈;采用价值流分析方法和成本逐步结转法来对碳排放及交易进行价值核算与分析,并构建相应的核算与分析模型。
碳会计制度的构建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之举;要推行碳会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法制护航和企业主动。适应低碳会计,完善碳会计理论体系;借鉴先进经验,构建碳会计操作体系;加强碳成本核算,健全企业绿色运行体系;实施部门联动,创新齐抓共管体系。整个构建框架中,碳成本核算与控制是碳会计制度的核心问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张亚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