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市财政局
为解决特殊群体在发展脱贫产业中“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等制约问题,宜宾财政于2015年11月投入1900万元,按照“股权量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原则,在13个专合社中启动“创新扶贫投资收益新模式试点”。通过开展财政支农项目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支农资金股权量化入股专合社试点,宜宾逐步走出了一套资产收益增收脱贫路子。2016年,全市又投入5000多万元推广资金,大胆探索、全力推进,因地制宜细化方案、科学合理量化股权、立足关键优化机制、民主公开强化监管,全市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绩。2015年1900万元试点资金覆盖8个县(区)19个贫困村1023户2980人,2016年投入的5000万元推广资金覆盖全市10个县(区)96个贫困村7000多户2万多人。财政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中2015年试点的1023户贫困户保底分红和增值收益户均达到6114元/户/年。51%的贫困户直接依托专合社参与到种养殖产业中,每户能获得3000~15000元的产业增值收益。
一、资产收益扶贫的创新做法
(一)“两个渠道”抓启动
宜宾从资金流向着手,抓好财政资金形成资产前后两个环节,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变“股金”、资产变“股权”,让农民变股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一是将“资金”变“股金”,探索了资产收益扶贫。按照“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的原则,将财政支农资金先量化到贫困户,以优先股的方式入股到专合社,获得财政资金带来的股金收益,称为“事前入股”。二是将“资产”变“股权”,将财政支农资金建成的项目资产量化到社员户头,以增大社员的股份份额,让贫困户获得资产带来的收益,称为“事后量化”。
(二)“三个环节”促运行
1.“两个一”保前提。一个产业、一个承接主体。有一定的支柱产业,有带动能力强、管理规范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主体是实施资产收益扶贫的前提条件,才能承载项目实施。
2.“两大机制”保根本。一是“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保一大”上,事前量化方式,保障了贫困户入股资金5%-6%年收益和寄养(种)市场价保底回购收益。二是资金滚动增效的退出机制。财政资金的退出形成了三种退出方案,第一种是将优先股转为普通股,让贫困户与其他合作社成员享受同等权利和义务,不再享受优先股特惠政策;第二种重新确认享受优先股人员;第三种将优先股转为普通股,以村集体身份注入。
3.“公开民主”保监督。项目实施方案、股权量化方案、项目建设内容,通过召开股东大会、召开贫困户动员大会来民主讨论和决策,让所有参与对象对股权、收益、种养殖模式清楚明了,做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
二、资产收益扶贫实现五个转变成效
从试点之初到“第一桶金”发放,到全市全面推广,无论是各级政府、村(社)集体,还是专合社、贫困户,体会最深刻的是资产收益扶贫带来的“五个转变”。
“变补为股”,创新了财政扶持方式。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求不低于70%必须是到户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到户资金由于散、小,仅靠贫困户独自发展生产,往往收效甚微。通过将扶贫资金直接补助方式改变为量化到贫困户,并以优先股的形式入股专合社,让贫困户获得股权收益,让专合社获得项目发展资金,使财政资金起到了酵母作用、激励作用、撬动作用。解决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动难的问题,同时又实现了扶贫资金精准到户的要求,提高了财政资金促进产业、带动脱贫的成效。如:以往扶贫资金往往是通过项目或送“柴米油盐鸡鸭牛羊”等物资帮扶,现在变成了一张张专合社颁发的股权量化股权证,让贫困户成为了专合社的一名“股东”,每年可以拿到不低于5%的保底“现钱”,还可以通过“借牛还牛”、“借猪还猪”、到专合社养殖(种植)获取劳动带来的经济收入。
“变济为激”,增强了脱贫主体信心。在一些区域和少数贫困户思想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不脱贫、你不脱手”、“脱贫有政府、等靠有甜头”现象,然而,依靠政府的救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能实现小康目标。通过让贫困户当“股东”,引导其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打消了“坐等帮扶”的依赖思想,让贫困户看到了脱贫之路,激发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贫困户自身的经济利益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通过直观看到的,积极主动参与产业发展与靠吃保底分红的收入差距,激发其内生动力,主动参与进脱贫产业中来,通过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如:兴文县迎春村的贫困户在保底分红会现场看到,自己没养猪只能获得保底分红几百元,而参与专合社养猪的其他贫困户收入达到1万多元,这个差距激励他们立即向专合社提出“借猪还猪”申请,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获得产业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
“变农为工”,放大了产业扶贫效应。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是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等因素致使贫困户发展产业风险系统成倍增大,也影响其发展的信心和决定,只有有效化解产业风险,才能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一方面解决了贫困户有股权收益,同时,让贫困户成为产业链条中的生产车间工人,承担产业链条中风险最小、操作最便捷的任务,获得产业发展带来的规模效益,实现增收脱贫。如屏山岩门韵绿茶叶专合社,建设茶叶基地3000亩,每年聘请当地农民务工160多人,其中贫困户50多人;平均每人每月务工收入2400元以上,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家、在家发展家庭经济的同时,还能兼顾获得务工收入。
“变弱为强”,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在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中,有的是将项目资金的10%作为村集体股份注入专合社,有的是将财政扶持的其他补助资金入股专合社,有的是将村集体的资产作价入股专合社,通过村集体直接入股和贫困户脱贫转股的方式,拓宽了村级集体资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并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全面推进整村贫困群众救助、基础设施提升和社会事业发展。如:兴文县大同村村集体将50万元“能繁母牛扶贫示范资金”和原村办公阵地折资8万元入股到专合社,占股份580股,预计2016~2019年每年能产生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4.5万元、5.2万元、5.8万元。解决了贫困地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变“空壳村”为“实体村“。
“变小为大”,助推贫困户积极参与到专合社发展壮大进程中,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进程中。通过龙头带动,带头人示范,把产业发展链条分解为不同环节,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有特长的人做关键环节的事,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激发一大批新型主体参与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展现经济和社会价值,专合组织通过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在生产经营得到了资金的注入和补充,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内部管理和财务核算更加规范,据不完全统计,13个试点专合社通过财政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当年总投资增长50%以上,生产规模扩大一倍以上,社员人数增加30%以上,生产组织形式更加市场化、规模化、流程化,生产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一部分专合组织被升格为“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市级农民合作示范社”。
三、资产收益扶贫的工作重点
“两个精准”。一是精准对接贫困户。结合资产收益扶贫特点,根据贫困户自身意愿,优先对接想干事、能干事的贫困户加入专合社,扩大资产收益扶贫覆盖面。二是精准选择主体。加大新型主体的培育力度,对经营运行良好、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社会责任感强、带动能力强的新型主体,可纳入承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主体范围。
“两个扶持”。一是扶持贫困户能力。通过涉农部门、当地乡镇、专合社等多渠道提供技术服务,重点抓好贫困户的产业技术能力提升,为资产收益扶贫提供技术支撑、信息支撑。二是扶持贫困户志气。注重“扶”与“被扶”的互动,通过表彰评优、媒体报道、典型宣讲等形式,增强贫困户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两个保障”。一是保障主体正常发展。企业和专合社是资产收益扶贫的承载主体和中枢环节,从政策、资金、业务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让企业正常运转、做大做强。二是保障贫困户保底收益。保障保底收益,并不是指保底收益越高越好,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太低如杯水车薪,太高则杀鸡取卵。
“两个加强”。一是加强村集体经济。通过村集体直接入股和贫困户脱贫转股的方式,拓宽了村级经济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并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全面推进整村贫困群众救助、基础设施提升和社会事业发展。二是加强资金运行监管。高度重视资金拨付和报账问题,分清财政、部门、乡镇在报账工作中的各自职责,落实责任,严格追踪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