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所以在运行中暴露出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本文选取了1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对我国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作实证分析,进而为防范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资金筹集和投放存在的问题
1.资金筹集
从10家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第一,在2002~2005年这4年中,大型汽车上市公司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选用的是负债筹资,如上海汽车(600104)、一汽轿车(000800)等以借款所筹集的资金占绝大比例,还有少数公司主要以其他的负债方式融资,如商业信用、企业债券和融资租赁等。债务性长期资本所占的比重过大,则可以说明企业财务计划失控,股本融资遇到困难。第二,每年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都为负值,也就是所应支付上一年度的筹资成本都高于本年度的筹资总额。这是一种不正常也是不太合理的现象,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同时筹资活动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从整个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平均水平来看,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49.291,而且从2002年到2004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虽稍有回落,但一旦出现资不抵债,企业将面临财务危机。适度负债经营无可非议,但超过偿还能力的负债则不可取。
2.资金投放
资金筹集以后,要科学、正确投放使用。从10家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2002~2005年这4年中,汽车类公司的资金投放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类资产上,其他的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基本上没有。因为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各家公司都在争相扩大产能,不断推出新产品,所以投放资金方向比较单一,但投资风险也不是很大。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生产制造性的汽车行业非常重要,它是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的工具,但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比较长,在这方面占用过多资金就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资金营运存在的问题
资金投放后,按程序营运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资金营运状况主要通过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以及成本费用管理来体现。
1.存货管理
存货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资产,数量大、金额高。通过对10家汽车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测算,得出存货数额要占流动资产的72.7%左右,而平均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占存货总额的比重即存货损失覆盖率为2.5%,根据最近4年汽车行业的总体走势,对存货的管理不是处于良好状态。第一,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虽然产品的价值比较高,跌价风险小,但是由于近两年的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先后掀起了价格战的浪潮,每年降价促销的手段层出不穷,存货中的成品就面临着巨大的跌价风险。第二,在国际汽车行业,合理的库存量往往是销量的1倍到1.5倍。目前我国汽车月总产量大约在16.6万辆左右。通过计算比较,我国汽车的库存量在10%左右,应该还在合理范围之内。但是未来的发展未必乐观,据去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国内轿车库存量显示,自2003年下半年以后每月正以2万辆的速度在增加,这表明我国汽车产业企业的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产销率、实现利润等主要指标都在缓慢回落,但库存量却不断攀升。数据表明,汽车行业国家重点企业产成品存货折合金额已达到234.1亿元,同比上升幅度达42.5%。库存同比升幅在20%以上的国家重点企业已有9家。显然,需求增长已缓,产量增加却急,虽然现在库存危机并未出现,但导致库存增加的加速度——产能过剩却正在膨胀,以致库存增长率迅速提高。
2.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及利润质量等有很大影响,下面通过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规模和应收账款质量两方面来分析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以上数据表明,在最近3年内应收账款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一方面,随着销售量的不断增大,应收账款的数额自然也会跟着增加,而且对于工业类的公司,往往采用赊销的方式,所以应收帐款也会比较多;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销售收入,在信用政策方面放宽了许多,导致应收账款比较多。
应收账款的质量主要从账龄上分析,从1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分为1年以内为2%,1-2年为5%,2~3年为10%,3年以上为30%。各年的坏账准备占应收账款的平均比例见表2。
以上数据是以公司年末账面的坏账准备占应收账款的比重,即坏账准备覆盖率来了解公司应收账款的质量的。从10家汽车上市公司的整体来看,应收账款的账龄呈正态分布,1年以下的占绝大比例,3年以上的坏账也占不小的比例,说明应收账款的质量总体上还是不容乐观的,应收账账款的管理是不能忽视的。
3.成本费用管理
10家上市公司2002~2005年各项成本费用率见表3。
上表显示:第一,成本率从2002-2005年先升后降,变动幅度不大,基本上保持在81%左右。汽车制造业的成本可以简单拆分为原材料(包括原料、零部件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这几年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给汽车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对于大公司尚可通过扩大产量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而分担一定的成本负担;对于小公司来讲,成本上升则直接会导致利润的下降并且规模扩张也会受到限制。人工成本短时间内有粘性,变动应该不是很大。对于制造费用来讲,其中的设备折旧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具有刚性,所以对2002-2004年折旧占销售收入的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分析:2002年折旧占销售收入达到26.64,2003年折旧占销售收入达到27.18,2004年折旧占销售收入达到46.11,可以看出折旧的逐年上升对于整个成本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呈正相关的关系。第二,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应该说这是两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并且相互抵消的结果。第二,随着生产规模和业务的扩张一定会伴随着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的增加;第二,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利润的逐渐摊薄,汽车上市公司不得不缩减这两项费用,原因是它们的弹性最大,在短时间内最容易削减从而降低成本。综合以上两点来看,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变动幅度不大。第三,财务费用在这3年中有较大比例的减少,从2002年的2.5%减到2004年的-0.2%,主要原因是来自汇兑损失减少以及借款利息的还清。
三、改善汽车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1.适度调整筹资结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筹资渠道和方式主要以负债为主,股权性的筹资方式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因为一旦资不抵债,就会增加企业破产的危险,财务人员应该比较不同筹集方式和渠道,制订可行的筹资计划,确定合适额度和结构,减少筹资成本和风险。
2.动态优化投资结构
我国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主要以固定资产为主,虽然风险不大,但由于回收期较长,如果比例较大,使资金结构不够灵活机动,容易错过难得的投资机会,所以财务人员要对投资规模、市场供需、技术设备、劳动定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仔细分析,改善投资结构,优化投资布局,处理好因资金投放形成的各项财务关系,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3.适当降低库存并提高存货周转率
200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汽车产业遭遇宏观政策的霜冻,面临着轿车生产量和销售量“双降”的困境。在库存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各企业纷纷降价来维护市场占有率,并不断推出新车型,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理异常坚定,库存已经达到6位数,汽车产业整体利润率已进入负增长。面对这样的困境,汽车上市公司不能再盲目地推出产品,而是要从自身寻找出口,在非常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应该适当减少库存量,加速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因为汽车产品的贬值风险比较大,加速存货周转速度,可以降低汽车降价带来的风险。
4.有效降低上市公司的“三项费用”
随着汽车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丰厚的利润逐渐被摊薄,特别是虽然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还是一直在增加的,但是利润始终被各项费用的居高不下所累,所以降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是汽车上市公司保持利润的首要任务。部分上市公司如上海汽车(600104)和一汽轿车(000800)已经充分认识到降低3项费用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管理,已经初见成效,但是降低费用的工作需要不懈的坚持和整个汽车产业都应该重视的工作。
5.确立和完善财务困境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就要确立和完善财务困境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以及销售额增长率等。但是也不能过分强调和依赖财务指标,因为不同行业的财务比率有着不同的特征,不分行业的采用统一的财务危机判断标准难免会有失偏颇,所以也要结合某个企业或者某个行业的特点,分析内在因素对财务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