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梅
2018年9月2日-3日,宋德亮老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这门课,老师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和剖析,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内部控制的五目标和五要素,使原本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加深了对内控重要性的理解,下面谈几点个人体会。
内控管理是否有效,一个组织中的领导,也就是说具有决定权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出现执行缺陷,领导带头破坏规则是最具有杀伤力的,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领导自己都不能坚持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那谁还会遵从呢?所以,内部环境的好坏,领导是最关键的控制点,只要领导能够倡导和带头遵从制度、流程,减少常见的特批事项,甚至杜绝,不断树立制度、流程的权威,让组织中的每个人对制度、流程充满敬畏之心,达到内控的合规目标也就不远啦。只有让人对规则充满敬畏,在道德基础的约束下,才会捋顺利益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个人如此,组织也是如此。
一个组织中能够将内控体系实现有效的运转,甚至实现高效,打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壁垒是非常关键的,实现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让更多的部门实现有效协同,这是非常关键的。我认为,扁平化管理就可以解决沟通成本较高这样的问题的,往往许多内控的缺陷,基本均出现在部门与部门的衔接环节,而在一个部门内部,这个流程肯定是顺畅的,在保证了风险控制、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等控制原则前提下,企业要利润,降成本,提效率,就必须向管理要效益,减少无效的沟通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
内部控制管理中,最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内部监督,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监督、有考核才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如果在体系建设阶段,不能从顶端设计实现内部监督、考核评价管理,那么整个体系就如无源之水,活不起来,没有人会重视,最后基本都会成为贴在墙上的废纸一张,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组织的效率、风险管理就无从谈起。
当然,内部控制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将有效的流程固化处置,对存在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实现内控动态运动,才会不断实现有效和高效,我认为,没有100%完美的内部控制,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