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会计核算论文 > 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成本核算方法改进思考

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成本核算方法改进思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张健儒 叶 红 胡福生 王为夏

一、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的缺陷
首先,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从各自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可靠性以及对企业战略决策的有用性出发决定其是否符合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在以大批量、少品种以及卖方市场为特征的传统生产方式下,基于对产品生产成本进行核算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种基本方法。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归集成本,并将许多间接性、共同性的固定成本通常以单一的数量标准分配给各种产品,从而获得相应的成本信息。但是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的企业间接费用在成本在的比重已大大提高,如果仍然按照产品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其进行分配,则会使工艺复杂、产量较大的产品成本偏高,导致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使产品信息扭曲,进而影响根据成本信息所作出的战略决策。
作业成本法运用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配制造费用,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性,而不论是否与产出直接相关,使得其分配结果比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准确,但是单位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核算内容仍然与传统成本核算法一致。单位产品成本包括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则包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作业成本法所计算的产品成本是一种基于作业的完全成本,即作业成本法在空间上只限于企业内部价值链,未对企业所外部环境的行业价值链中的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以及其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在时间上只限于生产者成本,未对生命周期中的供应者成本和消费者成本进行作业分析。所以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时还需对供应商、竞争对手、用户等进行作业成本分析。
目标成本法根据用户市场导向对目标成本进行设定、分解与实施的多重循环,在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即采用价值工程等手段进行前馈式成本管理。这里的目标成本是在产品生产准备前下达给技术、生产等职能部门的产品成本控制目标,即产品在市场上可能接受的销售价格减去合理的利润和税金后所能允许发生的成本最大限额。虽然目标成本与计划成本、定额成本一样都是事先预测的成本,都是用来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但是目标成本不同于计划成本、定额成本。计划成本是在计划年度开始前制定的,它是以各项定额和技术为依据制定,反映了企业在计划年度内生产和销售产品预计应达到的成本水平,用以考核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定额成本是批量生产企业在设计定型和确定工艺要求后拟定的,它应在目标成本范围内考虑,以现行定额为依据,按照先进的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费用定额确定,反映了产品成本各项目,当前预计应达到的水平,用以控制日常的材、工、费支出,并据以考核现行定额的执行情况。目标成本法基于时间平台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发设计阶段进行事前成本管理 ,但它同样忽视了供应者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也未基于空间平台考虑纵向价值链中的供应商与用户以及横向价值链中的竞争对手。所以企业还应对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等进行目标成本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虽然相对于传统成本法来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它们忽视了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未能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备的成本信息。在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整合就可以兼顾战略成本管理的时间与空间、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方法的战术性与战略性、控制的事前性与事后性。
其次,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从它们是否将成本控制和成本计算结合在一起决定是否符合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作业成本法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归集、分配间接费用,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来说,虽然提高了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透明度,但是它与传统成本核算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一样也是一种事后的成本计算方法,无法进行事中控制。
标准成本法通过成本的事先计划、日常控制和产品实际成本计算三者的有机结合加强成本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标准成本法在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有一定的局限性:(1)从成本计算的对象来看,标准成本法以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产品成本仅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制造成本,就其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产品生产过程直接有关的费用,而企业用于产品研发和设计的成本、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费用支出以及产品销售费用则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这就是说标准成本法只注重核算生产过程的成本,不注重管理过程的成本,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忽视投产前的产品开发成本。(2)从制造费用分配的基础看,标准成本法下的制造费用在产品之间按照人工工时、机器小时或直接材料进行分配。即将制造费用与核算对象解释为以数量为动因的简单线性关系。这在企业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是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且与制造费用有较大的相关性以及制造费用比重很小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成本构成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工作被自动化的机器所取代,直接人工成本比重大大下降,同时机器设备折旧、无形资产、间接人工快速递增,制造费用比重大大提高。而且制造费用也不再单纯地被生产数量所制约,而更多的受到与生产数量相对独立的一系列作业量制约。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采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只与生产数量相关的标准来分配大量的与生产数量无关而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必然会造成产品成本信息的扭曲。(3)从成本信息的决策适应性来看,标准成本法所提供的标准成本信息一般适应于企业的短期计划与控制。因为标准成本法仅仅以产品作为成本核算、控制和管理的对象,忽视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就成本论成本,通过产品的成本差异分析评价各部门业绩时,只注重成本水平的高低,一味强调降低成本,会诱使各部门为追求自身有利差异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短期行为,这些都不利于企业从全局出发作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因此,在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将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融入到标准成本法中,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重新制定相关的标准成本,以使管理者迅速准确地发现生产中成本差异的原因,以适应适时生产的要求。
三、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成本核算方法的改进
第一,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融合。(1)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联系。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都具有鲜明的市场属性,都是立足于竞争优势导向的企业战略。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具有共同的过程属性,都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静态特征而发展成为动态属性,但是其展开的方式并不相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作业成本法的重点是企业作业链间的连接关系和成本动因,是对企业及其相关方面的过程在空间形态上的一种解释,侧重于业务过程的空间形态。而目标成本法着眼于业务过程的时间阶段,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过程思想有着与作业成本法以空间为轴的过程思想不可取代的意义,它在产品样式未定型的阶段就全面地和彻底地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剔出了大部分的成本不利因素,具有更为鲜明的战略意义。(2)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融合点。在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企业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融合起来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获得竞争优势地位。两种方法的融合点体现在:一是目标成本的确定。在这一环节里首先用目标成本法对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研究,制定市场价格,即目标销售价格,然后根据企业确定的目标利润,从市场价格中减去利润得到产品的成本,也就是准许成本。同时,利用作业成本法来准确地评估在当前设计和生产技术产生的当前成本。然后,将准许成本和当前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准许成本小于当前成本,那么企业就要采取措施降低当前成本,重新确定目标成本。二是成本分析与改进。一方面,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的跟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所以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设计者就可以在作业成本法下的特定作业活动中进行降低成本的活动。另一方面。目标成本法从用户需求出发,剔出不必要功能所引起的不必要作业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第二,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融合。(1)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联系。标准成本法是一套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的科学的成本控制系统,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对标准成本法提出了挑战,表现为制造费用根据生产准备次数、设备调整次数、材料移动次数以及包装次数等成本动因分配的结果,无法与标准成本法中技术出的成本差异相联系,难以确定差异发生的真正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融合,将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控制转化为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改进了标准成本法,同时使得作业成本法的作用也不再不仅仅局限于成本计算,还有利于成本控制,完善了作业成本法。(2)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融合点。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融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核算仍然按照标准成本法进行计算和控制;另一方面,对制造费用根据多样化的成本动因为各作业制定作业标准化成本,同时计算各作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量标准,然后根据各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用生产能力和服务量进行成本差异和生产能力或服务量差异的分析、控制和考核。其一,标准成本的制定。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生产是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因此,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意味着作业的消耗与实现,产品成本是全部有效作业成本的总和,以是否增加顾客的价值区分为不增值作业成本和增值作业成本。不增值作业成本成本标准为零,增值作业成本标准则为每项作业用于增值生产的各类费用的总和。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仍然按照标准成本法的做法,分别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用料量和标准单价以及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量和标准工资率,然后根据产品的实际数量计算产品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但是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不能像原来一样,简单地区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和固定费用差异,而针对每一作业分别制定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和标准制作费用数量计算并制定作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制定的标准费用分配率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数量标准(单位人工工时、机器工时),而是包括材料移动的次数、资源的单价、单笔修理费等等。相应地标准制造费用数量也包括资源的消耗量、工时耗费、使用的机器设备数量和运输次数等。其二,成本差异分析。实际业绩与标准业绩的比较是一项控制制度的起点和终点。对于不增值作业的成本差异来说,由于其标准耗用量为零,所以它的成本差异即为这部分增值作业的预算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按照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分析方法,将差异分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按照不同的作业成本库进行分析,细分为各作业消耗的资源,分别进行数量差异分析和价格差异分析。另外,作业成本法将企业视为一个连贯的作业链,按新的成本形态进行预算控制,作业之间实施差异分析和业绩评价环环相扣,避免了孤立地评价某一个环节。这也是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融合的优势所在。其三,成本差异处理。在作业成本法下,并不是所有的作业成本都是产品成本,只有增值作业才构成产品成本,而非增值作业应是消除的无效作业,这是管理者应特别关注的零目标成本。在会计处理上,与生产有关的账户按照作作业标准成本入账,不增值作业标准成本为零,计入“期间费用”账户。对于作业成本差异部分,如果差异较小,又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将差异作为当期销货成本的调整项目;如果差异较大,就应按比例在销货成本与存货间进行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直接材料等的价格差异应在月末库存量和当月生产用量之间按标准成本的比例进行分配;作业固定成本差异计入当期损益,其他的作业变动成本差异则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实际作业消耗量之间按标准成本比例进行分配。
————
参考文献:
[1]刘辉:《标准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结合运用》,《会计之友》2004年第10期
[2]M.Gupta、K.Gallowy:“Activity-based costing/manag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perations management,”Technovation,2003.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