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工商大学 周 普 陈兴述
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除了指标体系的设计外,权重的分配也是其核心要素之一。本文拟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分配财务核心竞争力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修正专家打分法的主观性缺陷,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专家打分法,该方法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对指定的一组指标分别给出隶属度的估计值,并经过多次反馈,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当指标个数超过一定数目时,专家往往会出现循环判断的情况,效率与效果都差强人意。而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来确定指标权重,是将专家定性的群体决策转变为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定量决策,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能够修正专家打分法的主观性缺陷,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这一步必须建立在对问题以及环境充分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因此,这项工作应由运筹学工作者与决策人、专家等密切合作完成。作为一个工具,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类:(1)最高层,又称顶层、目标层。这一层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是解决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2)中间层,又称准则层。这一层可以有多个子层,每一层可以有多个元素,它们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这些环节往往是需要考虑的准则、子准则。(3)最底层,又称措施层、方案层。这一层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或方案。
在实际建模过程中除顶层和底层之外,各元素受上层某一元素或某些元素的支配,同时又支配下层的某些元素;层次之间的支配关系可以是完全的,也可以是不完全的,即可以是隔层支配;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不受限制。按层次分析法要求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依据AHP原理和程序,聘请有关专家自上而下地对各层次指标进行两两重要程度的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化的判断矩阵,使各因素之间能够进行两两比较。在实践中,9标度法易于操作,并且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标度方法扩大数值范围或缩小数值范围。当重要度的情况用量化指标进行表示时,可以不设标度限制,而直接用指标数值之比得到相应的判断矩阵各向量的值。由于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本文引入1~9的标度,如表2所示:
表2 标度表
标度agh 定 义
1 g因素与h因素同样重要
3 g因素比h因素略重要
5 g因素比h因素较重要
7 g因素比h因素非常重要
9 g因素比h因素绝对重要
2、4、6、8 为以上两种判断之间的中间状态对应的标度值
倒数 h因素比较g因素得到的判断值为agh=1/ahg ,agg=1
三、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问题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中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首先对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确定权重。根据盈利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盈利能力是基础,创新能力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故构造的两两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经计算求得:权重向量“W1 = (0.5,0.5)” ,“λmax=2”。然后对 一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CI = (λmax - n)/( n - 1)”,RI由表4查得,得“CR=CI/RI”。若CR<0.1,则认为排序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如未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则需要重新调整矩阵元素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CR=CI/RI= [(λmax - n)/( n - 1)]/ RI=0” ,即CR<0.1,则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3 一级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A* A1 A2
A1 1 1
A2 1 1
表4 修正值RI
标度 1 2 3 4 5
RI 0.00 0.00 0.58 0.90 1.12
标度 6 7 8 9 10
RI 1.24 1.32 1.41 1.45 1.49
(二)财务核心竞争力中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首先对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确定权重。两两判断矩阵中的标度是根据各个企业的自身情况,结合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系统分析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后确定。如表5、表6所示,经计算求得:权重向量 “W2= (0.125,0.375,0.375,0.125)” ,“λmax=4”;权重向量 “”W3= (0.05,0.05,0.2,0.3,0.4) ,“λmax=5”。然后对二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CI = (λmax - n)/( n - 1)”,RI由表4查得,得“CR=CI/RI”。若CR<0.1,则认为排序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如未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则需要重新调整矩阵元素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经计算求得:“CR=CI/RI= [(λmax - n)/( n - 1)]/ RI=0” 即CR<0.1,则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表5 二级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A1 B1 B2 B3 B4
B1 1 1/3 1/3 1
B2 3 1 1 3
B3 3 1 1 3
B4 1 1/3 1/3 1
表6 二级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A2 B5 B6 B7 B8 B9
B5 1 1 1/4 1/6 1/8
B6 1 1 1/4 1/6 1/8
B7 4 4 1 2/3 1/2
B8 6 6 3/2 1 3/4
B9 8 8 2 4/3 1
(三) 财务核心竞争力中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同理可得三级指标的权重,且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下显示:“W4= (0.3571,0.3571,0.0716,0.2142)”、“W5= (0.25,0.25,0.4167,0.0833)”、“ W6= (0.3377,0.0610,0.0610,0.3377,0.2026)”、“W7= (0.0769,0.0769,0.2308,0.3846,0.2308)”、“W8= (0.0667,0.20,0.2,0.2,0.3333)”。
(四)综合权重的确定 在分层获得了同层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后,就可以自上而下地计算各级评价指标关于目标层的综合重要度。在准则层—可持续盈利能力中,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的权重明显高于盈利增长率和经营性现金流入流出比,表明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核心是资产和自有资金的盈利水平,其他两个指标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这与现实基本上是吻合的。而在准则层—可持续创新能力中,重点在于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只有财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工作潜力,才有可能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表
层次分析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本文是将该方法应用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一次尝试。应用层次分析法求解财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系数,虽步骤较多,但均为简单代数运算,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能够较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吴祈宗:《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严海复、燕洪国:《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平衡计分卡中评价指标的权重》,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著:《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汤湘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会计确认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