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财务会计整体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进行修正,不再将评价受托管理活动(Stewardship,以下简称“管理观”)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目标,而是从属于决策有用(Decision-usefulness,以下简称“决策观”)目标下。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与评价“管理观”。
作者从5个方面深入探讨。首先从对“管理观”与“决策观”关系的研究入手。作者认为,当今的“管理观”与“受托责任观”是等同的,都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用于考核企业管理当局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因此,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在某些方面甚至相互重叠。在这种重叠下,将它们视为两个独立的会计目标同时使用,会引起诸如会计信息过于繁杂等问题,但其重要区别依然存在,必须强调“管理观”的特性。
由此引出第二点思考,即“管理观”的现时涵义。由于缺少一个统一被认可的定义,各种不同理解便产生诸多问题,例如,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同,对评价受托管理活动的会计报告有哪些特定要求?第三部分用图表数据说明,目前“管理观”正逐渐被忽视。
第四部分阐述“管理观”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欧美一些重大会计丑闻的曝光及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使人们重新关注“管理观”与“内部控制”,并质疑IASB及FASB修正概念框架的做法,认为这将削弱会计目标的概念,对投资者的最终决策是不利的。实务中,对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正改变并加重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引发的问题值得研究:传统观念把会计人员看作公司资产的管理者,这种观点现如今是否依然重要?提供受托管理报告的行为导向及成本效益又将如何?
第五部分论述“管理观”与社会、环境报告的关系。由于公众越来越多地要求企业提供有关社会及环境责任的报告,那么,作为其母体的“管理观”在多大程度上对财务报告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5点思考,作者认为,不应忽视“管理观”的积极作用。虽然各方争议未得到完全解决,但随着不断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理解财务信息的使用,并最终有助于完善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
(林洁整理自《Accounting Horizons》2007年6月,作者:Vincent O’Conn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