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州审计2001.9
知识经济与会计发展(下)
徐兴恩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会计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既是会计发展的大背景,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下:
一、几个核心会计概念的内涵将得以扩展或更新
1.“资产”内涵的扩展。传统意义上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二者通称财务资产)和部分知识资产(即表现为无形资产的那部分知识产权)。知识经济条件下,宝贵的人力资源资本化为会计上的资产已成为迫切需要,因此“资产”的内涵将扩展为三个部分,即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
2.“负债”内涵的扩展。一般意义上的负债主要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一些学者提出,知识经济条件下,除了上述“有形”负债外,还应包括“无形负债”,以便与“无形资产”相对应。所谓无形负债是指法律上、合同上并未明确规定,但企业为了维护信誉、保持竞争优势而应当履行的“偿债”义务,如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产生的争议事项的处置等。
3.“所有者权益”内涵的扩展。会计上的“所有者权益”的内涵受到经济学界产权理论的直接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外经济学界开始系统反思传统的所有权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人力资本产权论”、“利益相关者产权论”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利益相关者产权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相互缔结的一组合约,其中每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等都向企业投入了专用资本,都对企业剩余作出了贡献,从而也都有权利参与剩余分配。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的地位日渐提高,与之相适应,“所有者权益”将不再特指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而应包括股东产权、债权人产权、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等。
4.“成本”内涵的更新和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产业将蓬勃发展,会计上应对其“成本”赋予新的内涵或单独作出定义,以便合理解决收益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例如,售价万余元的软件复制费可能只有10元左右,怎样确定其“成本”,颇有研究探讨的必要。
二、会计平衡公式将发生变革
经济资源与资产构成的变化、产权理论的新特征必将导致会计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会计平衡公式的变革。科学的会计平衡公式应当体现以下原则:既能全面。正确地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资源(资产)构成的变化,又能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据此,国内已有学者提出新的会计平衡公式为:资产=产权十剩余。其中,资产应包括财务资产、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产权应包括股东产权、债权人产权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剩余是指尚未明确主体的产权,包括资本剩余和盈利剩余等。
显然,与上述会计平衡公式相一致,会计要素就应包括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
三、会计基本假设将受到冲击
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持续经营假设等,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网上交易的增多,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将扩展为虚、实两个主体,即网上主体和物理实体;会计期间可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手段进一步缩短,适时反映会计信息,以便动态地掌握会计资料,为决策服务;网上交易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风险的增大,必将使货币计量假设受到更大的冲击而使物价变动会计得以更快地发展;经济环境的动荡不安,企业倒闭破产不可避免,持续经营假设受到进一步的挑战。
四、会计准则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国内会计准则,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的会计要素、新的核算内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目前,至少要建立健全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产权会计准则、人力资产会计准则、知识资本会计准则。同时,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也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因为,经济学中所涉及的无形资产已近30种,而纳入我国财务会计系统的只有6-7种,多数企业甚至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一栏均为空白。
五、会计确认基础和资产计量标准的变革
现行会计系统中实行的是单一的“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这种确认基础优点突出,但也存在着不少缺陷,如忽视企业现金流动能力、虚化企业盈利指标等,未来的会计系统将把“权责发生制”和“现金制”融为一体,实行“现金流量制”会计,以弥补“权责发生制”的不足。
现行会计系统中实行的资产计量标准主要是“历史成本”,其优点是“客观”、“可检验”,但在物价变动时期会导致歪曲会计信息,特别是资产情况、盈利情况,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同时,在对一些特殊资产项目如无形资产、人力资产进行计价时,也有较大的局限性。未来的会计系统中,将把“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标准并用,以准确衡量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的价值。因为,任何经济资源资本化的前提都一样,即商品化和市场化,从而要求“公允价值”标准的采用。“历史成本”一统天下的局面终将被打破。
六、会计核算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将发生显著变化
首先,作为会计核算理论基础的“会计循环”理论受到了质疑。有专家提出,一定条件下,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可由“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处理模式”,即: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平时无需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就可随时处理,提供相应信息,满足管理需要。例如,可把各种“事件”化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人力资源性信息”等,分别赋予代码,由决策者主动筛选。
其次,会计核算的重点将发生变化。资产核算的重点将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转向“增值”;收益分配核算的重点将从“按劳、按资分配”转向“按知分配”。此外,风险核算与管理、技术创新及新产品试制过程的核算也将占有重要位置。
最后,会计核算的手段将进一步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的推广应用速度必将进一步加快,实现“大众化”目标。届时,“电脑会计”或“会计电算化”就将逐渐演变为一个历史名词。
七、会计报告系统将有所突破
现行会计报告系统的主要缺陷,一是提供的会计信息滞后,二是揭示的会计信息不充分。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报告系统将进行五个方面的改革:1.重构会计报表体系,由通用会计报表和专用会计报表两个系统构成;又丰富会计报表内容,信息披露将更加全面、充分,除财务信息外,还将包括非财务信息,如企业背景、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等;在财务信息方面,将对报告人力资产、知识资产给予足够的重视;除报告盈利情况外,还将报告“增值”情况。3.改革会计报表的编报时间,逐步实现适时编报。4改革报表传递方式,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各企业的会计信息集中报送至“信息中心”,经处理后传输给各方面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当然,也可采用传统的传递方式,即由企业直接把会计报表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5.改革会计信息形式,使之风格多样化,除传统的表式、文字外,还可采用图像、声音等。
八、会计人员的一系列理财观念将发生变化
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货币时间价值进一步强化;知识参与分配将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知识是创造超常效益的源泉,企业分配将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基础上,结合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由于知识居于核心的生产要素地位,人们坚信“融智比融资更重要”;企业投资的重点将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主张,重视环保、追求健康发展将成为企业的使命和责任,也是竞争的需要。
九、会计人员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并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经济(OECD)在其报告中曾指出:“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命运。”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必然,仅靠一纸文凭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除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外,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会计人员必须面临的课题,因为个人综合素质是会计人员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