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会计硕士论文 > 基于职业能力胜任模型的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才 培养路径探索

基于职业能力胜任模型的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才 培养路径探索

 王金月


以"大智移云物区'‘为代表的 信息技术发展为社会生产方式带来 颠覆性的变革,会计行业迎来巨大 冲击和迭代升级,智能财务重塑会 计职能。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 年未来就业报告》表明:新技术的 进步与应用将不可逆转地持续加 速,尤其在云计算、大数据、电子 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自动化对 人工的取代与新冠疫情的叠加对劳 动者造成双倍的负面效应;未来五 年最有可能被自动化取代的职业 中,会计师和审计师位列第四名, 而相比之下,未来五年需求较大的 工作岗位前五名则是数据分析师和 科学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 大数据专家、数字营销和战略专家。 2021年3月,财政部《会计改革 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 意见稿)》中提出积极推动会计工 作数字化转型,实现会计信息化对 会计核算流程和单位业务活动的全 覆盖,同时提出要推进管理会计在 加速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促进企业有效实施经营战略,提高 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积 极作用。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 仍呈现总体性过剩和结构性失调特 征,传统会计核算人员比重过大, 能够熟练运用财务信息技术且将业 务活动与财务管理有机融合统一的 管理会计人才成为稀缺资源。政策 鲜明导向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双重作 用下,会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具有 紧迫性。本文在分析高校会计人才 培养困境的基础上构建管理会计人 才职业胜任能力模型,进一步提出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路径优化建议。
一、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困境 目前大部分高校针对会计人才 的教育目标实质上仍以培养注重理 论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核算型人才 为主,虽然管理会计理念已引入多 年,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尚 未真正建立。
(―)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综观当前咼校会计课程,整体 呈现注重专业化而忽视跨学科多元 化特征。课程结构方面,专业课与 基础课比重失调,基础课程组成多 为面向各专业的通识性课程,大数 据、云计算、财务共享平台和人工 智能等与财务新兴技术相关的课程 安排明显不足。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财务核算类课程比例较大,而有利 于会计人员建立业财融合思维的成 本控制、投融资管理、风险管理、 战略决策等课时较少,课程体系衔 接不够紧密。
(二) 师资配套不完善
师资是制约会计教育转型发展 的瓶颈问题。智能财务时代对教师 的要求是能够将财务会计的专业知 识与企业运营流程、数据分析、机 器学习等有效融为一体。新形势新 要求下,会计专业师资现状明显难 以适应实际需求。既掌握扎实的财 务会计专业知识又具备丰富的企业 实践经历,能够在大数据环境中熟 练运用信息技术将业务发展与财务 管理有效结合的师资比较匮乏。
(三) 教学手段滞后
'‘填鸭式'’教学依然普遍存在 于高校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信息技术的量级增加并未完全且广 泛地运用在会计教学方法上。相比 于课本案例的高频率使用,复杂多 变经济环境下的动态案例未能及时 引入课堂,学生因此无法深入了解 财务领域最前沿、最一线的理论创 新和技术应用。同时,针对会计专 业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无论在时 间分配还是在形式上,都存在明显
的不足,仅仅在大四阶段利用几个 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在会计师事务所 的初步实践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实 现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校企合作"、 "行业共建'’寥寥无几。
二、管理会计人才职业胜任能 力模型构建
财务智能化不仅表现在工具技 术手段的自动、智能,更深层次地 体现在业财融合理念,将财务管理 前移到业务始端,最大化发挥财务 数据的预测、判断和决策作用,相 应的,原来负责事后核算的传统财 务人员需要向能够做到事前预测、 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全程参与业 务发展的管理会计人才转变。职业 胜任能力是人力完成职业赋予职责 所必需具备的要素条件。探讨管理 会计人才职业能力胜任模型对于会 计人才培养提供标准借鉴。
(—)相关概念
1973年,麦克利兰博士团队 研究发现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 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 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是诸如"成就
图1冰山模型
(二)管理会计人才职业胜任能力模型
本文借鉴’‘冰山模型"并围绕智能财务的内涵需求,构建基于管理
会计专业知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行为技能和学习创新技能四要素的
管理会计人才职业胜任能力模型,见图2。
图2管理会计人才职业胜任能力模型
会计人才建设

 

 

 

 

 

 

 

 

 

 

 

 

 

具体的,管理会计人才职业胜任能力模型包括显性胜任能力和隐性 胜任能力。其中,显性胜任能力指管理会计相关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财 务会计核算、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 税务筹划、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时代下的业财融合要求管理会计 人才能够实现财务和业务的全自动对接,除熟练掌握财务核算技能,更 能够站在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将预算、投融资、成本、运营等各个环节 有机融合,并利用新技术对绩效评价、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评价。足够 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做好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
管理会计人才隐性胜任能力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行为技能和学 习创新技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财务人员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遵循的 第一准则。智能财务时代下的会计舞弊手法更加隐蔽,财务人员是否客 观公正、廉洁自律,将直接影响会计及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这
也是关系其职业生涯和持续发展的 首要标准。
行为技能要求管理会计人才具 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在复杂 环境下准确的分析决策能力。财务 智能化虽然可以大大缩减财务部门 与其他部门在事务性及审批性等日 常工作方面的接触,但从业财融合 本质上看,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或 者组织的联系实则更加紧密,这对 财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财务共享平台虽能够 取代手工记账、信息录入、数据合 并和统计汇总等基础活动,然而面 对错综复杂变幻的内外部环境,财 务人员需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与 决策中,具备良好的预测、判断、 决策能力,指导企业转型的规划与 实施,以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未来智 能化商业和技术环境,实现价值最 大化,分析决策能力至关重要。
学习创新技能主要包括高效学 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智能财务 时代变化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财务 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思维 模式,具有高效的学习能力,快速 熟悉企业业务、深入业务、抓住关 键控制点。同时还要具备多元性和 包容性,以激发财务创新,为企业 价值创造提供科学有效解决方案。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路径 优化
管理会计人才职业胜任能力模 型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标准, 结合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 提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优化路径。
(―)丰富课程体系设置
为适应财务智能化时代要求, 高校会计专业应逐渐搭建完善管理 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协调优化 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比例,增设人 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 术相关的基础课程,帮助学生了解 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沿,掌握基本的 数据查询、分析、挖掘等知识技能; 整合专业课程结构,对传统专业课 程进行评估、精简和调整,增设财 务共享中心应用、商业智能分析、 战略运营与决策等管理会计相关课 程,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学生 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形成阶梯式、 多元化课程培养体系。
(二) 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高校会计专业应广泛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 新。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可 通过引入沙盘模拟教学方法模拟真 实的企业运营情景,学生既可以参 与到企业战略布局、组织运营、成 本控制、生产销售、财务管理等各 个环节,又可以更直观、生动、具 体地理解财务数据的生成、应用和 决策,促使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 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力,实 现浸入式教学。积极引入模拟财务 共享中心进课堂,亲身体验财务成 为真正“大数据中心",数据驱动 决策进而实现财务数字化,加深学 生对业财融合的认知。
(三) 加快师资队伍升级
会计专业师资升级改造是培养 管理会计人才的前提和基础。针对 教师普遍存在的理论强、实践弱的 现状,引进、培养学术根基扎实、 又能够掌握会计实务前沿的专家型 师资具有紧迫性,逐步建立专业知 识、实践管理经验及信息技术教育 背景相结合的综合化教师团队。深 入推进校企合作,定期为教师创造 提供非短期的脱产企业实践锻炼机 会,使教师能够真正扎身企业经营 管理全过程,不仅增强自身实战经 验,接触最先进的财务数字化变革, 更能深层次了解企业最新的用人需 求,从而"反哺'’到教学改革中促 进学生培养。
(四)强化产学研协同培养 以高校为核心逐步探索建立 贯穿会计专业学生学习阶段全过程 的多层次、全方位产学研协同培养 机制。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发挥优 势,邀请财经业界精英或行业专家 入校,通过开展讲座、课外导师交 流指导等途径,为学生传递实务界 最新动态,促进学生养成学习意识, 不仅拘泥于课本,专业知识学习掌 握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多渠道了解会计行业风向标。另一 方面,高校要深挖已建立智能财务 化的企业并与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 作关系,高校利用科研优势为企业 解决实际问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 习实践平台,实现优势互补。
四、结语
智能财务时代的到来促使会计 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更具必然性和紧 迫性。高校必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 和需求,在会计专业培养理念、方 案设计、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 改革创新,以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 更多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 大学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