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发布,无疑是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有观点认为,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市场乃至中国经济,都将因为这一行政作为,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有一位CFO这样评价:“内控等于给了我们CFO一把尚方宝剑,是财政部继新会计准则后为中国企业做的第二件大事和好事”。
但是,也有一种担忧:内控会不会增加成本,给企业带来负担?这种担心,尤其在企业中存在较多。
诚然,加强内控,肯定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但是,认识这种增加的边际成本,一定要与边际效益相联系。只要内控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与增加的成本之差成正数,那么,这种成本的付出就是合算的。
说到内控带来的效益,首先就得清楚内控不完善可能带来的风险。有一些案例可以给我们启示:2004年,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俊怀等人因挪用巨额企业资金被立案调查,经查实,郑俊怀等人在2000年和2001年间,未经董事会同意,先后挪用1591万元和1400万元,分别给了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和启元有限公司。而华世商贸公司是伊利公司的第五大股东,是由郑俊怀等人以亲属名义注册的私人企业;而启元公司企业法人就是董事长郑俊怀。同年,中国航油集团唯一的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4亿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四川长虹在其合作伙伴美国APEX家电进口公司拖欠国内多家公司的巨额欠款情况下,还与其签订了巨额赊销合同,结果因其拖欠4.6亿美元巨款而遭受巨大坏账损失……
发生在这些企业身上的损失,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极大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企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完善,发现风险、防范见险的机制不健全。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内部控制,实在是企业自己的内生性需求。因为内控本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存在的。
内控不是企业的目标,是促成企业目标实现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很多企业都表示:内控能控制风险、消除弊端、提高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要改善现有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借助于内控体系,完善的内控体系是改进管理的手段,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北京理工大学陈宋生副教授也表示,内控能真正帮助企业自身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有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的。所以,不能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当作负担,而应作为一个改善企业业绩的契机。
健全的内部控制,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时,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和对整个经济秩序的完善也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正如中国证监会纪委书记所说,健全有序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提升财务报表的有效性,这对于保证投资者对高质量财务信息的需求,体现资本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又有利于企业在决策时,能掌握可靠的依据,增强行为的可遇测性;在具体经营时,能享受公平的环境,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合作。这些,都有利于企业防范化解风险,实现自己的目标。
内部控制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在世界范围内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已经陆续颁布和实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权威性的指引。作为企业来说,应树立正确的“内控观”,从实践层出发,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培育内部控制文化,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持续改进。
总之,如果企业花费一定的成本,真心做好内部控制,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将收获很多的回报,好处显而易见;反之,如果企业只是作为一种应付政府监管的形式,只能白白增加企业的成本,没有任何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