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新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规则下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探讨

 【摘要】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已颁布实施,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意味着又一次新的革命。财务理念的根本转变使得财务管理的深度、广度迅速拓展,管理会计成为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
  
  由于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注重发展的银行在企业价值链管理上致力于优化、创新。其中经营出色、业绩优良的银行的收获之一是财务管理系统高效地发挥了价值管理的核心作用。那么,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财务规则重新颁布、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将面临怎样的变化和挑战呢?值得思考。
  
  一、财务管理步入新时代
  
  (一)企业会计准则已然出台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同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并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初步建成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发布后,除了小企业仍然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他企业都将逐步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正式实施
  2006年12月7日,财政部以42号部长令发布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届时,1993年发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废止。
  
  (三)准则与规则的博弈
  1.会计与财务不再泾渭分明。会计准则不仅包括会计处理原则,同时也有大量的财务处理规则。如:收入准则就是收入确认计量的依据。资产减值准则则对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方法进行明确。而财务规则中对于成本费用的列支不再采取一一枚举的方法,而是原则性地作出规定。
  2.赠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准则还是规则,通篇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规定,把判断的权力交给了财务人员。财政部会计司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中说:准则不可能穷尽现实中的一切经济事项,当出现准则中没有的现成答案时,就需要根据基本准则的规定进行判断。对于财务规则更是贯彻了这一理念。
  3.九龙治水——多方监管下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规则》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指导、管理和监督本级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第五十九条规定: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金融企业财务评价制度,对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盈利状况和社会贡献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制定有关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政策和考核有关金融企业的依据。对商业银行而言,除了银监会、人民银行和国家税务部门以外,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也是重要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力量。
  
  二、近期股市为什么这么火——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
  
  从2006年下半年起,国内A股市场开始发力,单边上扬,到现在仍然异常火暴,一路突破4000点(上证指数)关口,而且没有止步的迹象。究其原因,与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改善密切相关,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与新会计准则和财务规则的实行不无关系。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准则的实施,倒逼出来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制度隐藏的资产增值利润。
  
  (一)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
  收入费用观强调以利润表为中心。它的特点是:
  ——把收入费用要素重要性置于重要地位,关注收益与费用直接配比以及配比的结果。
  ——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收益(亏损)=当期收入-当期费用
  ——收益的局限性:部分收益;已实现的收益;对未实现损益不确认;财务报告仅报告本期实现的收益。
  资产负债观强调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它的特点是:
  ——把资产负债要素的重要性居于首位,关注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
  ——会计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现阶段适当引入公允价值,使用尚有一些限制条件。
  ——收益(亏损)=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收益的全面性:既包含实现收益,又包含未实现收益;确认未实现收益及损失;财务报告报告全面收益。
  新准则实现了由过去的收入费用观到今后的资产负债观的转变。
  
  (二)资本约束资产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作了要求。中国银监会2005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核心监管指标》中全面贯彻了资本约束资产的理念。在《规则》中再次明确了相关指标比率要求:商业银行要建立资本补充机制,保持业务规模与资本规模相适应。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三)全面收益概念
  全面收益包括当期经营活动收益和与经营活动无关的、资产负债价值变动的利得和损失,即收益=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政策、差错影响+外币报表折算+其他)。在当期的财务收益中,正常经营活动收益仅是收益的一部分,市场价值变动损益今后将是影响收益的重要因素。
  
  (四)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个舶来词,是指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假定管理人员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很自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新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更多的可选会计政策。如对折旧方法的选择,新规则取消了原有的限制。再如职工薪酬准则和股份支付准则,对辞退职工的经济补偿、管理层股权激励等诸多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处理办法。
  
  (五)财务风险管理贯穿始终
  采用公允价值,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其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以市场价值为基础计价,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反映到企业的收益变动之中,企业与市场的关联度将进一步提高。因此,无论在巴塞尔协议,还是监管部门的系列制度规定中,风险管理的出镜率奇高。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中,将财务风险单列一章进行规范。
  
  (六)公允价值是什么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频频出现,作为新增加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公允价值的内涵何在?《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条给出了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通俗地讲,公允价值就是在活跃交易市场中资产和负债的市价。特别强调债券、股票、房地产、土地、外汇、期货等资产的计量以市价为基础计价。
  
  (七)资产价值在于变现能力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交易的普遍存在,理财观念有一个根本性的革命是更为看重资产的变现能力。在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增加为5个: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资产、负债在核算计量中,区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计价模式。如:重置成本多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现值则通常用于非流动资产何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等;而公允价值则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等。主要是由公开报价的股票、债券和权证。为了做实资产价值,由原来计提8项减值,扩大到对企业所有资产项目计提减值准备。同时为了防止滥用减值准备准则,规定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八)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
  新通则取消了原来制度中的一些比例限制。如:取消了职工福利费按职工工资额14%比例预提的做法,改为据实列支。取消了招待费、宣传费、广告费的比例列支做法。将主动权交还给了企业,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心所欲,因为股东-投资者需要增加盈利,而雇员-管理层和职工需要良好的福利待遇,由企业在股东和雇员之间求得平衡。另外,准则和通则取消固定性限制,并不意味着税务会计同样取消限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一些会计处理上的差异将长期存在,这是两者的目标导向不同所导致的。新准则和通则实施后,在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上,仍然要重点关注税收法规的具体规定,详细区分两者的差别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