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化发展进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利达到期望水平。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盈余管理的滥用成为投资者和监管者日益关注的问题,也引起了会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视。我国的盈余管理研究借鉴了较多的国外的研究成果,但是忽略了对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因此,本文将重点关注我国的国情和制度背景,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盈余管理研究,进而提出建设的意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盈余管理的问题。
首先,作者分析了我国的制度背景,梳理了市场化发展的进程。我国市场化改革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存在问题:地区化市场化进程差异较大;转型中的国有企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的多重目标,负担过重;目前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上市制度行政色彩比较浓重,行政官员的权力过大,同时企业中的国有股份比重大,影响了其他股东的话语权。
接着,作者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出现盈余管理的动机。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债券融资难,加之资本市场不够成熟,股权融资的成本偏低,使得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所以我国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体现为资本市场动机。同时我国的盈余管理手段也体现了一定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即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资产规模越大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长期资产的减值转回,造成了扭亏为盈的假象;非经常性损益,资本市场建立之初,监管部门没有很好的区分核心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尽管之后有所修正但是仍然给企业遗留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主要形式有税收优惠、税收返还、直接政府补贴等。
最后作者认为,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化进程并同时辅之以相应的监管政策才是遏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出路。作者进而提出了两个阶段的设想:现阶段应该通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鉴证作用、严格财经法规,规范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的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还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管理。首先将企业上市制度改为注册制,其次发挥资本市场的治理作用,最后对于独立董事创造良好的环境,奖惩制度明确,从根本上解决盈余管理的问题。
(王宇整理自《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1期,作者:张军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