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及应对分析
一、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
目前,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发展成全面金融危机,而且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在此次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中,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进行猛烈抨击,他们认为:第一,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账面价值大幅缩水,进而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断恶化;第二,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目前证券的市场价值不断下降,但金融机构仍然持有资产且没有意图低价出售,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却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第三,部分资产的证券市场已经严重失灵,大量持有该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紧跟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按照其他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确定一些证券的公允价值几乎不可能。
二、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发展的重要成果,其基础仍然存在
公允价值会计虽然增加了财务报告波动,但因价值投资者主要关注企业长期成长,价格投机者主要关注证券短期价格变动,公允价值会计的短期波动能满足投机者的决策需要,其长期“真实公允”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特性也能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所以,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成为现代资本市场参与者买卖证券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所以,因金融危机而生的公允价值会计是否会因这次金融危机而被否定,仍然取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需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决策需求。
三、调整公允价值会计操作的必要性
首先,不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国际会计准则39号还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均对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案进行了排序:第一层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层是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不能获得报价,应采取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可见,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符合公允价值的经济实质,也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在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时间尚短,没有遭遇市场报价“非公允”的经历,而且缺乏权威机构对市场状态的统一判断,因安然事件导致审慎会计原则得到空前强调。因此,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被普遍要求采取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四、FASB修订公允价值准则对我们的启示
一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
二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明确了非活跃市场下或仅考虑估值技术更公允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因此我国没有修订现行会计准则。而且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仍处于总体健康状态,没有必要启动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机制。
三是此次金融危机是消费者过度债务化、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资本市场过度证券化和金融监管过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的,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
四是当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可靠、可比将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同时,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