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金会计问题探析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我国的老龄化高峰将在2030年左右到来,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升至28.8%。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缺口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为应对这一挑战,必须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制和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养老金会计。
一、相关概念
(一)养老金。
(二)养老金计划。
(三)养老金会计。
二、国外养老金会计研究现状
1948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颁发了第一个养老金会计准则。现在国际上最著名的养老金会计准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发的87号公告、88号公告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发的第19号《雇员福利》和第26号《退休金福利计划的会计和报告》。
国际会计界普遍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公允价值最大的特征是来自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其本质就是市场对计量客体价值的肯定。
退休办法中规范了职工服务与企业承诺的关系,企业按DB计划规定所承诺的养老金支付额,正是企业应承担的义务。成本法每期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确认养老金成本,对缴纳基金和核算有好处,但每期相同的成本不一定能真实反映该期的负债。同时,给付法下预计给付义务的计量反映了退休办法的实际内容,而成本法的计算过程与DB计划的内容相背。
三、我国养老金会计研究现状
我国对养老金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对养老金的研究以介绍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为主,研究成果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企业年金基金》准则规范了年金基金的定义,对企业年金的会计主体地位进行了确认,指出年金基金应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年金基金所投资资产的价值,规定在年金基金运营中取得的金融产品,其初始取得和后续估值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详细规定了年金基金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净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企业年金基金》准则将企业年金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对企业年金基金单独编制报表和附注进行详细披露,能更清楚地反映企业年金的财务状况和净资产的变动情况,使企业年金的所有者和利益相关方对年金财务信息的知情权得以实现。《企业年金基金》准则只规范了DC计划下会计处理模式,没有涉及DB计划会计模式,主要原因是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的基础是DC计划,并且DC计划核算简单,管理成本低,而DB计划下会计处理相当复杂,需要详细划分养老金成本构成项目,现实条件下绝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精算力量很难做到这一点。
四、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建议
(一)广泛采用设定受益制会计处理方法。
(二)进一步完善养老金会计报告的披露。
(三)养老基金投资安全第一,效益第二。
(四)以《企业年金基金》准则发布为契机,大力发展企业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