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中外比较及启示
西方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日趋完整和深入。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重在引进、介绍,实务应用主要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笔者通过中外比较分析,提出促进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与实务应用的建议。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一)两点论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做出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二)三点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文献界定了会计控制概念,而公司的经理们创立并在实践中运用着管理控制概念,这两种内部控制的不同解释同时并行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于是,人们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
(三)五点论
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了其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型,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水平提高到新的台阶,对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和组织在内部控制的定义和设计上都一定程度借鉴了COSO的原理。
(四)八点论
20世纪末期,审计实务界已开始探索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审计新路子,并于近年形成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崭新模式。
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我国会计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对国际上尤其是美国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引进与介绍。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应用则主要与我国的相关立法紧密相随。总体来看,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实务应用现状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理论研究与立法相互促进
(二)理论研究侧重引进,实务应用范围较窄
(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关性的研究日趋加强
(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初现端倪
三、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在内部控制方面,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应用,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认为,国外内部控制的最新发展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应注重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整合与创新,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来说显得日益重要。
(二)应注重对内控失败的案例研究,树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法律化思想
理论界、实务界应加强对案例的研究,将国外内部控制的新成果与国内现有法律规范结合起来,进行整合与创新,特别是结合国情,注重对制度有效性的设计,引导、促进政府相关立法更趋健全与完善,做立法的先导,使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企业实务的管理制度与政府部门的相关立法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促进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