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制度的沿革之路
第三阶段: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加快。企业产权关系的多元化、经营规模的扩大化、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利益分配的多样化,要求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规定得事无巨细的会计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组织会计核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分主管部门、按所有制形式制定会计制度的格局,增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之间会计信息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同时,要改变会计制度过多依赖财政、财务、税收制度的做法,实现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的适当分离,以增强会计核算的独立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为完成上述改革目标任务,通过“两步走”战略推进了会计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第一步,1993年发布施行“两则”、“两制”。1992年11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随后,又发布了行业财务制度和13种行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起正式施行。“两则”、“两制”的发布实施,完成了我国会计制度由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加速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进程,其主要标志:一是规定或重申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强调会计信息除了满足国家的管理需求外,还必须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基本统一了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方式、不同行业的会计政策,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流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的需要;更大范围地引入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提供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是确立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平衡等式,科学反映企业资源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以及企业的债权和债务,为后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合理界定企业产权、指导企业有效利用资源、保证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为核心的财务报表体系。三是实行资本保全原则。规定设立企业必须符合法定资本要求,投入企业的资本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规定提取折旧、资产盘亏不得核减资本;取消沿用多年的专户存储制度,允许企业自主调配资金。这些规定,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所有者权益保障,起了很大作用。四是改革成本管理制度。采用制造成本法,将当期发生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大大简化了成本核算,真实反映企业当期经营状况。改进研究与开发费的列支方法,允许企业一次或分期摊入成本,鼓励技术投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第二步,发布施行16项具体会计准则。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实际上是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的基本准则,它解决了会计核算中带原则性、基础性、根本性的共性问题,但未对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核算做出规定。
从1997年到2002年,为适应企业股份制改造提速和资本市场发展需要,财政部连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对提高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发挥了良好作用。
这一时期,针对13种行业会计制度行业色彩仍较浓厚、会计信息可比性不强的情况,2001年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了《企业会计制度》,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的局限,整合、规范了除金融企业和小企业之外的所有股份制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同时,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进一步规范了会计确认和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统一性和可比性。
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实现了由分散到统一、由封闭到开放的重大转变。从计划经济时期的70多种行业会计制度,统一为实行市场经济初期的13种行业会计制度,再进一步统一为到世纪之交的3种主要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未完待续)(财政部会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