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探讨
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中,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国会议员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强迫金融企业确认永远不会真实实现的损失,扭曲了财务数据,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认为公允价值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以至于美国国会通过的《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也将公允价值会计列为议题,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SFAS157的“按市价计值”会计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对其存废作出抉择[1]。我国引入公允价值的时间并不长,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尚缺乏经验,特别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应如何发展,这场争论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根据我国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适合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发展的途径,以进一步明确未来我国会计的发展方向。
2公允价值的内涵分析
2.1公允价值的定义。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并不一样,因此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将其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了公允价值认定的三种情形: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即为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3]。
2.2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分析。
综合以上几种国内外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人特征:
(1)公平交易性。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市场的公平确认。公允价值是理性的交易主体在信息对称的情形下对市场中的某项资产或负债真实价值的合理估计并达成的一个公允价格,这种公允价值的确定是理性的交易主体自愿达成的,而不管交易是否真正发生。
(2)完全信息。交易双方对所进行的交易规则、价格、主体等市场信息是熟悉的,交易的市场信息在交易主体之间是完全对称的。
(3)自愿性。公允价值的确定是交易主体的自愿性行为为基础的,即交易主体是在非强迫、非企业清算或非关联交易的状态下进行的交易。例如,在关联交易中,由于关联方之间可能存在不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的交易一般是不公平和不公允的,因此,关联方之间的交易的计价是否公允值得特别的重视与关注。
(4)动态性。所谓公允价值的动态性是由于市场的波动性,某一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的交易日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应对不符合现实公允价值的项目进行合理的调整。
3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出现端倪以来,由于房屋贷款违约率的急剧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使得众多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进行资产减记,从而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降缩减房贷,使经济进一步震荡。同时由于金融机构账面价值的大幅度缩水,资本充足率明显走低,当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下,资本紧缺的金融不得不在甩卖手中的次贷资产,而危机中这种甩卖价格并未能真正反应资产的价值,进而由于更低市价引发新一轮的资产减值,从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的力度。于是市场陷入了“金融产品价格下跌→金融产品资产计提跌价准备→金融机构资产减计→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金融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从上述分析的表面上来看,公允价值似乎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公允价值备受指责,但公允价值不是也不可能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会计准则中作为一种有效的计量工具,其估值基础是基于使用假设和交换假设,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公允价值只是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公允价值的错误估价引起了金融机构等各方对经济形势产生了误判。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治理的失败、过度的短期化行为以及金融机构内部和管理层与股东之间问责制缺位等深层次问题引起的[4]。公允价值不仅仅是计量金融工具的唯一可行有效的方法,而且更提高了金融机构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与质量,因此,我们应不断完善基于金融稳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发挥会计的风险揭示功能,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对公允价值会计来说,金融危机为其完善带来了机遇。 4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一些思考
1998年至2006年里我国会计准则经历了引入公允价值-取消公允价值-重新引人公允价值的曲折过程,公允价值会计一直是学术研究热点问题。
4.1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问题。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关键约束条件就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问题。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构成,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交易或者事项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潜在影响,或者证实、更正以前的评价,从而导致决策差异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或证实价值),其次还有及时性。FASB(1980)认为,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合理地、不受错误或偏向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内容。它包括反映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反映真实性又包括完整性和公正无偏性。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关键,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然而,即使在大力倡导公允价值会计的美国,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也缺乏明确的指南,因而也有较大的分歧。我们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问题,还与人们对可靠性的界定和理解有关[5]。
4.2历史成本为主,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在金融等领域缺乏较为规范的活跃市场,存在交易的不活跃和大量私人信息等现象,因此所需估价资料很难准确获得,造成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使得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因此,我国应坚持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模式,当市场是一个活跃、流动和健全的市场时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也不迟。
4.3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公允价值是对现在及未来市场价格的估计,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分析估计能力,而我国目前大量的会计失真虚假案例不得不忧心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从业素质和经验,因此应努力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2]潘念萍.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J].会计之友,2009(06).
[3]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J].会计研究,2009(8).
[4]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9(5).
[5]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