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背景下会计行为优化
会计行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即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处理活动。会计行为目标是会计目标和会计行为主体动机两者互动均衡的结果,其中含有会计最终目标,即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要。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会计行为主体
会计作为一个行为过程,其参与者和执行者就是会计行为主体,也可以称为会计责任主体。具体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总会计师、单位负责的代理人及具体的会计工作人员。
《会计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单位负责人处于单位会计责任主体的地位,在会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主要的会计活动参与者。首先,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不能优化会计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单位负责人的指挥和发起。其次,单位负责人在会计工作过程中担当着参与者的角色,同时又扮演着各种会计准则的执行者和各种会计事项的决策者等角色,因此会计的各项活动离不开单位负责人的参与。在过去的许多有关会计行为主体的研究中,对单位负责人这个主要的会计行为主体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因而,当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会计行为的实践中往往治理不够彻底、完善,会计行为的优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会计系统的运行状况是通过由会计行为主体所进行的会计工作具体体现出来的,是会计行为主体依据会计规范作用于会计行为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所以,企业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质量息息相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取决于会计行为主体对会计规范的执行态度。当会计行为主体按照会计规范工作时,这时所作出的会计信息基本上属于真实可靠的信息;当会计行为主体拒绝执行会计规范时,此时的会计信息就是失真的信息。会计信息不真实会使社会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误导资金流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有关各方提供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是有关各方据以进行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会计信息质量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本身价值的可用性,可用价值越高,则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经济活动和决策十分重要,所以决策者决策的好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依据。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占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半数以上,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成败。由于我国当前会计信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失实的情况,个别企业甚至非常严重,信息造假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更有甚者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社会经济工作的秩序。
(三)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依法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能更加清楚的明确单位负责人的职责权限,优化会计主体行为,保证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管理。 把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运作过程可分三个环节:输入环节、加工处理环节和输出环节。输入主要来自原始凭证的取得、企业经营者的授意等;加工是对系统输入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传递;输出则是系统运行的最终目标。会计系统的运行状况是由会计行为主体所进行的会计工作体现的,是会计行为主体根据会计规范作用于会计行为客体的反映和监督过程。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会计行为主体按照会计规范的执行力度。当会计人员按照会计规范认真执行时,会计系统对外输出的会计信息可以认为是真实可靠的;反之,会计系统对外输出的会计信息就是不真实的。现实的问题是人为捏造会计数据、粉饰会计报表、隐蔽性会计核算、有意做两套账等各种不合理的会计行为屡见不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失真的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主要有:一是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并影响企业形象,使企业的美誉度大打折扣;二是误导资金流向,妨碍社会资源的配置,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会计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填制原始凭证时,会计人员对凭证要素填制不全或不按规定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账务混乱,或者伪造原始单据,从而提供虚假的原始信息。
会计核算存在失真现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会计知识有限,业务技术水平低导致在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加工方面出现技术性差错;第二,会计人员有意造假导致失真现象。
会计报表的失真,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人为调低、调高报表数据,故意致使会计报表编制不真实。
财务检查、审计失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出具不客观、不公允、不符合实际的财务检查报告或审计结论,尤其是上市公司信息造假影响更为恶劣。一旦危机发生,影响甚广。
会计行为优化及其标准
会计行为优化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以尽可能少的行为投入与耗费生产出数量尽可能多、质量尽可能高、让相关利益集团满意的会计信息。其目的是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
会计行为优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般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二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可验证性、中立性三个方面;三是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说明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经济行为应该用同样或者相类似的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果企业是在不同时期出现相同或相似的项目,可以采取相同或相似的会计方法去处理。
总之,会计行为的优化标准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相统一,既要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目的,又要体现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愿望。
优化会计行为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优化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优化是会计行为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为学家克特•列文曾经给出一个行为函数B=F(P,E)。其中B表示行为,P为个体的心理和性格,E为个体所处的环境。这个函数表明,行为是心理和环境的函数,即行为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所决定。著名的霍桑试验也表明,激励机制对人的心理和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
从上面的函数关系可以看出:第一,优化会计行为需要采取奖励等措施来满足会计行为主体心理上的需要,激励其严格按照会计规范执行;第二,需要从环境方面入手,给予会计行为主体相应的奖惩;第三,会计行为主体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当这种需要能够很好的满足后,就能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更好的做好会计工作,这种良好的心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不良影响。
(二)优化监督机制
会计行为的优化,还需要监督机制提供必要的保障。完善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监督两方面,包括国家法制、社会相关机构、单位内部监督。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货币资金控制、内部牵制、财务风险控制等。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各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监管,从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为日常监督管理。外部监督机制则需要以政府宏观政策为指导,加大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检查力度。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增强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使其真正做到客观公正,依法执业。当单位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这时就需要强化外部监督。内外部监督应形成合力,共同构成监督体系。 (三)优化会计行为主体的职业素质
1.会计行为主体职业素质的优化。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断出台,新知识、新环境、新方法层出不穷。基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风尚,明辨是非、权衡利弊,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工作结果。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必要保证。
2.知识结构的优化。会计是一门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会计行为主体的工作结果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包括财务方面及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会计人员只有通过更新知识,掌握新的准则、方法,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
3.心理素质的优化。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多,分布广,会计人员的行为产生的结果直接关系着广大公众的利益。会计工作比较单调,长期从事这个行业不免会产生倦怠心理、投机心理。所以会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用满腔的热情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以坚强的意志,兢兢业业地工作;要明辨是非曲直、权衡利弊,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使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地完成。以上三方面的优化共同作用于会计行为函数。它们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共同成为优化会计行为的合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基础。
(四)优化会计信息质量
通过全面分析研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改进,并进一步对会计行为主体进行改进。主要措施如下:
1.完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行为主体的规范力度。由于会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质量成本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的出现使会计制度不能适应会计领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不同行业之间信息比较和分析口径不一,方法不一等问题致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下降,导致现行会计制度缺乏系统性。另外,有些企业内部核算制度不完善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账目不清。根据会计领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尽快起草适用各种企业的会计准则并组织实施,建立行业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简化会计的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力争做到科学、严谨、协调、统一。
2.健全法律法规,依法规范会计行为。新《会计法》对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作了很大的修改,修改后的内容更具体、详实,较全面科学地规范了违反会计法应受到的惩处。但是,现行法规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应建立一个充分体现法律法规、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有效会计监督体系。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明确界定,用法律手段强制有关领导和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使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违法者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民事责任,真正把会计行为引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
总之,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强化会计监督、优化会计行为、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夏庆福,李美菊.基础会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赵保卿主编.审计案例研究(第2版)[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殿富主编.会计制度设计[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4.[美]吉姆斯.K.范佛里特著,谢学良,李来等编译.激励人的十二大诀窍[M],1991
5.埃克里.G.弗兰霍尔茨,陈仁栋译.人力资源管理会计[M].上海翻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