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通货膨胀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分析

在采用通货膨胀会计的处理方法时,如果不能合理估计通货膨胀,或者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当也会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失真。所以按照前面的分法,通货膨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既有规则性失真又有行为性失真。
  
  通货膨胀下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历史成本是计量和确认会计要素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核实性。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受物价上涨的影响,采用历史成本会计准则计量资产和确定收益,往往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误导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决策。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折旧、存货、贷款等会计要素上。
  (一)对折旧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折旧是企业固定资产寿命、数量和折旧率三个变量的函数,折旧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按现行会计惯例,企业折旧费用的计提是以固定资产的购买成本为基数,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计提的折旧费实际少于资产真实价值的损耗度。换句话说,企业计提的折旧费不足以重新购置企业已损耗掉的资产。由于折旧费的低估,直接导致企业财务报表中收益的高估和因此而产生的高税赋,这对像冶金、汽车等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来说,影响更甚。因此,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通货膨胀期间,对来自资本密集型企业会计信息中的折旧要慎重对待,以免误导。
  (二)对存货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存货是指企业储备供销售或制造产品的一切商品和货物。通货膨胀对存货的影响与折旧有着相似之处,按会计惯例,存货的计价方法通常采用先进先出、后进先出(新会计准则已取消)和加权平均法。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的报告收益与税务负担取决于存货的计价方法,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不同,企业在报告期的收益和税赋也不相同。采取后进先出法得出的收益数据虽较为准确,但由于采用较早的购货成本进行计量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故在某种程序上低估了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价值。采用先进先出法虽高估了收益,但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值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小。加权平均法的采用,使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均得不到准确计量,其影响介于上述两种方法之间。
  (三)对货款利息费用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预见货币在未来将要贬值,所以对利息的索取内含了本金的贬值部分,而这部分是不应作为利息费用来处理的。但现行会计准则无视这点,一律要求作为利息费用来处理,从而导致利息费用的高估,增加了当期的财务费用,降低了企业的创利能力,结果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被低估,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受损、信息失真。
  (四)对销售收入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在生产上不作任何努力,不增加任何产量,往往就会因物价上涨而引发企业销售收入纵向比较指标的增幅大于正常生产经营期间。反映在会计报表中,是当期的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大于历史水平,从而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地估计行业的发展前景。
 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歪曲的后果
  
  (一) 通货膨胀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因持续经营,会计计量是一个动态概念,而传统的会计计量是在真实基础上的时点概念。通货膨胀对会计计量的歪曲体现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动摇了财务会计的计量基础,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带来严重的后果。
  1.基本会计数据失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脱离实际。在物价上涨时期,持有现金及其等价物一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损失,持有实物资产一般会获得持产利益;持有货币性债权一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损失,持有货币性债务一般会获得货币购买力利益。同时由于低估资产、少计费用而引起虚计收益。这些情况通过一般物价指数或按现行价格进行相应调整,便能反映其价值, 但是这是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所不允许的,故造成基本会计数据失真。
  2.投入资本的保持情况不能得到恰当反映。企业的净资产表示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净资产的确认受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收益的确认所制约。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以上各个项目必须分期计量,而各个会计期间的货币价值和资产价值又各自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无论是从 “财务资本”的角度,还是从“实体资本”即企业生产或经营能力的角度,投入资本的保持情况均难以得到恰当反映。
  3.不能反映资本消蚀情况。由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不能对物价变动作出恰当反映,所以,资产、负债和业主产权以及收入、费用和收益不能得以正确计量。当物价普遍上涨时,由于仍旧按历史成本计量资产,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现行价值,势必发生低估资产的情况,从而少计费用,虚计收益,按照虚计的收益进行股利分派,所分派的不是收益,而是部分或全部资本。同理,按照虚计的收益计缴的所得税,所缴金额也非全部为所得额上的税金,而是征收了部分资本。由此,企业的资本因物价变动程度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形成实质性的自我清算,从而削减了企业实力。在历史成本核算原则指导下,不能对物价变动作出恰当反映,从而导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难以正确计量,使会计信息质量相应下降,因此,有必要对物价变动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通货膨胀条件下会产生持有的利润或损失。历史成本下的财务会计,强调收入实现的原则,所以对因通货膨胀产生的利润或损失不加以反映和计量。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确实会产生部分利益或损失。一般来说,企业拥有的现金及其它固定金额的债权因货币贬值而蒙受损失,而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和固定金额的债务因货币购买力下跌而获得利益。
  2.通货膨胀条件下使得企业资金难以保全。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的发生,混淆了“资本回收”与“资本收益”的界限,误把收入中本属于回收资本的部分转化为企业收益,实际上减少了企业原有投入资本,使企业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另一方面,由于虚增收益,企业以此为基础在投资之间进行利润分配时易陷入自我清算。同时,计缴的所得税中实际上包含有企业资本。这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资本流失。
  3.通货膨胀情况下造成虚假盈利。历史成本会计的损益表是以历史成本和现时收入相配比的计量结果。在其盈利中,不仅包括了企业正常盈利的营业收益,而且还包含着企业已实现的资产存置收益,后者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资产增值而获得的。因而,它实际上并非真实的收益,而是虚增的收益。
  (三)通货膨胀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通货膨胀下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低估了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第二,没有反映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变动损失和货币性负债的购买力变动收益。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固定金额的货币性资产所代表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会直接减少,从而产生货币购买力损失;相反用贬值的货币偿还原欠的相同金额的负债,会产生货币购买力收益。第三,高估收益。虽然历史成本原则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但由于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此时成本并未真正得到回收,结果必然高估企业收益。
  当物价普遍上涨时,按历史成本入账的所耗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现时价值,低估的资产价值又会导致低估费用,高估利润。按照这种虚计的利润进行分配,所分配的也不再是收益,而是部分或全部资本。由此,企业的资本因物价变动受到了侵蚀,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去重置那些市价已经上涨的所耗资产,如存货、机器设备等,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经营能力,损害了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反之,当物价普遍下降时,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现时价值,导致了多计费用,少计收益。此时,股利分派必然减少,这实际上是将应该分配的一部分股利和上缴的税金转化为企业资本,增加企业实力的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利益。因此,企业运用物价变动会计的方法,可以有助于企业正确依据自身财务成果的形成,组织好财务成果分配。
  
  参考文献:
  1.揭京.我国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因素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
  2.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 http://www.chinaacc.com/new/2004_6/4060411291372.htm
  3.陆艳,刘鸿渊.浅析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环境及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冶金财会,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