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
提要: 我国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形式上与IAS36基本保持一致,但具体到实际运用,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存在一些实质性差异。这些差异有技术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管理惯例和监管制度方面的原因,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仍任重而道远。
在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中,资产减值准备变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备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研究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比较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差异差生的原因,一方面有助于把握资产减值会计思想的内核;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理解和解释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现状,更好地应用和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则。
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6年新会计准则发布,其发展变革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无到有。
第二阶段: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相关补充规定颁布。
第三阶段:集中体现在颁布的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从2001年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
二、我国新资产减值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综观我国新准则体系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和处理,在形式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两者都是采用单一的会计准则来规范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对流动资产的减值在各准则中均有规范;对资产减值的认定规范统一且具体,资产减值是当期的一项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等;但在一些方面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
(一)有关概念的适用。
(二)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
(三)表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四)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记录。
(五)资产减值损失以后会计期间能否转回。
三、我国新资产减值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在趋同中出现差异的原因分析
在趋同大背景下,为什么新资产减值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在趋同中还存在差异?
在2006年的会计准则改革中,我国政府充分遵循了借鉴国际惯例与立足国情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以及信息编制者水平和国际社会存在的差异,坚持本质上不同的,就要有中国特色。这种指导思想是影响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具体原因大致分析如下:
(一)信息市场、价格市场尚不健全,需进一步培育和完善。
(二)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合理的评价标准亟需设置。
(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亟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