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要求
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是最大的亮点之一,其目的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充分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有关各方在其进行经济决策时的需要。那么,公允价值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公允价值对哪些准则产生影响?在现阶段,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公允价值的正确运用?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一、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要求
我国会计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进行了重新界定,可靠性和相关性被确立为首要的两个质量要求。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新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必然要求。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惯例。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通常被认为能为决策者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新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影响
根据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状况,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相比,运用是非常谨慎的。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现象,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企业合并的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
(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债务重组的影响。
(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
三、正确运用公允价值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有效运用公允价值提供环境保障。企业要想利用公允价值实现利润操纵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因此,为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公允价值能在我国合理运用的根本保证。
(二)促进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种估价体系。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会计人员、审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怎样来判断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是否恰当,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将成为公允价值运用公允合理的关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与实务能力,还需要了解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及监管人员进行新准则及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培训学习,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尽快地熟知和掌握公允价值的实务运用。
总之,公允价值的运用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会计信息更能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要求。我们需要认真借鉴国外在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宝贵经验,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尤其是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变化的特点,加强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操作的探讨,以真正发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使企业财务信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