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于推进数据式审计的发展的探讨

 一、数据式审计的理论基础
  数据式审计不仅仅是传统审计业务的简单拓展, 主要在于信息资产是组织中最有价值的资产, 因此, 数据式审计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跨越多学科领域。数据式审计是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之上:
  (一) 信息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理论包括:网络技术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系统集成理论、多媒体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等, 这些理论、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审计测试效率、审计监督质量, 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张了审计理论。
  (二) 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可以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将经济学理论引入审计理论中,使我们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审计理论的发展, 寻求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途径, 革新审计测试的手段, 为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交易成本带来无尽的好处。
  (三) 司法诉讼学。首先, 审计证据的获得需要审计人员运用大量的司法刑侦手段和方法来获取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其次, 在当今的审计诉讼爆炸时代, 审计人员面临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司法诉讼学来应对如山的诉讼。因此, 司法诉讼学与审计理论相结合是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 行为管理学。行为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 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需要和各种类型的被审计单位和各种各样的人员打交道, 因此, 行为管理学作为审计理论基础, 既满足了管理审计的客观要求, 也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有效的审计理论和方法。
  (五) 统计学理论。将统计理论运用于审计理论中, 可以在审计工作中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审计结果、审计证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测试各变量间的拟合度, 大大提高审计测试手段的先进性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六) 哲学理论。在审计实务中, 审计人员将哲学中的道德伦理观念、逻辑化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于审计理论体系, 有助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 通过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研究分析, 有助于审计人员开拓思维。
  (七) 传统会计、审计理论。传统会计、审计理论为数据式审计提供了丰富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经验, 以保证所有交易数据都被正确处理。
  (八) 计算机管理系统理论。计算机管理系统理论是一门关于如何更好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行过程的理论, 它的发展提高了系统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信息完整, 并能有效的实现企业目标的能力。
  二、数据式审计模式的选择
  (一) 绕过计算机审计模式。绕过计算机审计模式是把计算机仅仅看成存储和处理数据的机器,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只对输入资料和打印输出资料及其管理办法进行审查。实际上, 这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采取的一种类似传统手工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审计技术难度低, 较少干扰被审计系统的正常工作, 但这种模式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比较低, 审核范围比较有限。
  (二) 穿过计算机审计模式。穿过计算机审计又称为直接审计, 不仅要求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输入与输出数据, 还要审计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系统程序、应用程序、数据文件以及计算机硬件配置, 以实现在对被审计系统的控制与处理功能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种审计模式的审计风险比较低, 可以把审计风险降低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 这种审计模式容易干扰被审计单位审计系统的正常工作, 并且审计技术复杂,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数据处理及其管理技术。
  (三) 利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利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又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 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审计软件对会计会计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这种审计模式提高了审计效率, 扩大了审计范围, 使审计结论更可靠。但是, 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时, 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 以便利用审计软件、编写特定审计程序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四) 网络审计模式。网络审计模式也称为在线实时审计模式, 是指通过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的网络互联, 即时审查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可以使审计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审计, 可以实时获取审计证据, 提高了审计效率也增强了审计的监督职能。因此, 网络审计模式代表着未来审计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全面开展数据式审计的现有差距
  (一) 审计人员的数据式审计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偏低。计算机审计有三种方法, 绕过计算机审计, 通过计算机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审计。目前, 注册会计师审计通常是采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简单方法, 只有极少数的注册会计师进入了通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是由于在我国大多数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计算机应用还只是一种尝试, 数据处理传递的自动化较低。二是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市场化建设推行较晚, 现行的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较低, 同时在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为主。
  (二) 审计软件的发展存在严重问题
  1.审计软件的理论研究严重不足。审计软件的开发仍没有摆脱传统的手工审计模式, 仅仅适用于一些查帐的程序, 并且绝大多数的审计软件仅仅适用于定期审计, 跟不上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要求。目前, 我国对于计算机审计软件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很不足, 而审计软件的开发却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钩,审计软件的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其发展和完善将受到严重地限制。
  2.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严重脱节。很多会计软件没有设计专用的审计软件接口, 使在会计软件中嵌入适时跟踪监控的审计程序难以实现,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等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极为不利。计算机审计软件要发展, 不能专为一种会计软件而开发, 会计软件的不规范,必然导致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编译过程过于庞大或者对于部分会计软件的不适用。
  3.计算机审计准则、标准和规范不完善。信息化的大力发展, 使审计工作环境、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线索等基本审计要素发生重大转变, 原有的针对手工审计所制订的审计准则、标准和规范已不能适应数据式审计的发展要求。而目前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 对审计人员开展数据式审计产生了一定的风险和障碍。
  四、我国推进数据式审计的发展策略
  (一) 建立独立客观的审计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走向实用化的一个最新研究领域, 它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智能化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将领域专家的知识、经验加以总结, 形成规则, 存入计算机建立知识库, 采用合适的控制策略, 按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推理、演绎, 作出判断和决策,因此能起到领域专家的作用。专家系统的另一个优点是它能够保持审计的客观独立性。专家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支持的电子设备, 它解决问题的唯一依据是专家的知识经验、政策法规和推理机制。因此, 只要保证专家系统研制、生产的独立性, 从主观上讲, 审计专家系统完全能够保持客观、正直和独立的审计态度。
  (二) 使会计软件与审计软件相互配合。首先, 《审计署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 “为便于审计机关实施计算机审计, 审计机关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给审计留有数据接口和必要的工作空间, 该数据接口应当能将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应用的数据转换成审计机关指定的格式输出”, 因此, 所有会计软件必须建立标准的审计数据接口, 使不同格式的数据能够在审计时转换成同一格式, 为审计软件所认识, 从而节省审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提高审计效率。现有的会计软件必须进一步改善, 在其中增加数据转化的模块, 将其会计数据转化成合乎会计数据接口标准的形式, 以便与审计软件配合使用, 实现会计审计一体化。其次, 在会计软件中设置相应的模块, 使系统能提供完整的数据修改日志, 使审计线索更加清晰有效, 这就要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监控子系统。
  (三) 建立权威的审计法规库。首先,数据式审计是一种《审计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审计方式, 因此, 数据式审计的法律地位是审计立法中应当予以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 数据式审计中审计证据大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出现, 因此,这种审计证据的法律地位是数据式审计立法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第三, 建立权威而完善的审计法规库是数据式审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使审计人员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快捷准确的查询, 既省心又能避免法律法规的错误引用所带来的麻烦。
  (四) 大力开展数据式审计理论研究, 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数据式审计是一种新兴审计模式, 数据式审计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欠缺, 这不仅是实务界的责任更是学术界的责任, 因此, 须大力开展数据式审计理论研究, 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参考文献:
[ 1 ] 孙强1信息系统审计[M ] 1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 2 ] 吴萍1中国特色的计算机审计发展策略研究[ J ] 1当代经理人, 2005, (16) 1
[ 3 ] 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局课题组1关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的研究[ J ] 1金融论坛, 200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