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统计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 面临社会对环境信息的需求, 也出于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始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从最初的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管理层分析和讨论”的组成部分, 转化为独立的环境年度报告, 披露的行业也由环境敏感性行业扩展到其它类型, 披露的内容由环境映像信息扩展到环境绩效和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信息已成为企业持续经营、 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或环境压力。在众多的环境污染事件中, 企业难辞其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环境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也是环境本 论文 出自 无忧论文网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据环保部门统计, 目前自然界遭受的污染物中 80%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外披露环境信息, 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污染的治理情况, 履行环境受托责任, 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 上市公司具有规模化、 公开化、 筹资渠道多元化等特征, 备受公众、 市场和政府的关注, 其在会计核算、 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规范、 透明和全面。人们也希望从上市公司对外报送的报告中了解其对公司环境问题的立场、 态度和行动。基于此, 我们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 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 研究设计

( 一) 样本选取 本文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选取研究样本。2003 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中, 对重污染行业进行了初步划分, 造纸行业名列其中。造纸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 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 但也是我国污染比较严重的主要行业之一, 2004 年国家统计的 41 个工业行业中, 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 高居第二位。因此, 我们选取造纸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根据证监会 2001 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造纸、 印刷行业属于制造业的下次类, 登陆中国上市公司咨讯网查询后, 共获得截至 2006 年底在沪、深上市的造纸、 印刷行业 A股上市公司共 32 家, 经过鉴别和分析, 剔除造纸行业的下游行业印刷、 包装及体育用品制造业上市公司9 家, 共得到 A股市场造纸行业上市公司 23 家, 为本文的有效样本, 其股票简称和上市时间见( 表 1) 。( 二) 研究方法 根据《证券法》》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的规定,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文件主要包括: 招股说明书、 上市公告书、 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 本文主要采取统计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分析样本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招股说明书及 2003~2005 年连续三年的年度报告这些信息披露文件着手, 揭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本研究中样本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主要来自于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巨潮咨讯》和金融研究数据库。

三、 实证分析

( 一) 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的披露 拓股说明书中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 一是整体情况。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 除了生产特种纸的冠豪高新和凯恩股份外, 其余 21 家上市企业都对环境问题给与了一定的关注, 披露比例达 90%, 这与造纸行业的污染比较严重, 国家对其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规范有关。二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 企业环保信息披露的方式呈现越来越多样的趋势, 由在风险因素与对策中披露扩展到募集资金的运用、 业务与技术等部分。1997 年以前上市的企业主要在招股说明书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的“环保风险”中披露, 1998 年以后扩展到“募集资金运用”、 “发行人情况”。 2004 年以后开始在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部分披露环境信息,如 2004 年上市的博汇纸业在“业务与技术”部分详细披露了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污染情况、 污染物的处理情况、 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以及环保达标情况等信息。2006 年上市的太阳纸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方式更加全面, 其在招股说明书的各个方面都披露了环境信息, 并且在“业务发展目标”中独立披露了企业未来的环境保护计划。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 随着法规的日益完善, 环境信息的披露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三是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整体上看,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最初是有关企业面临的环保风险及对策, 有关此项目的披露比例达到了 100%, 这和相关环保法规的要求是一致的。随着法规的日益严格, 信息披露的内容逐步扩展到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环保投资、 三废排放量、 污染物处理情况等, 具体情况见( 表 2) 。除了环保风险外, 有关环保投资的披露也是较多的, 有 11家公司进行了此项披露, 其中有 9 家公司的披露较为详尽, 分别是银鸽投资、 美利纸业、 福建南纸、 民丰特纸、 华泰股份、 恒丰纸业、 博汇纸业、 景兴纸业、 太阳纸业。披露的内容主要是环保费用支出、 未来的环保投入本 论文 出自 无忧论文网金额, 以及环保项目投入使用后污染物的减少量, 对环保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以及公司进行环保投资对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影响等没有进行过披露。有关上市公司污染物情况的披露也逐渐增加, 1998 年上市的美利纸业披露了企业三废的处理情况; 2000 年上市的华泰股份披露了企业的 三废 排放量。2001 年上市的恒丰纸业还对新项目投入使用后企业污染物的减少量进行了披露。 2003 年以后, 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政策的推进, 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丰富。 如 2004 年上市的博汇纸业、 2006 年上市的景兴纸业和太阳纸业都将环境信息的披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博汇纸业在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中指出: 造纸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将由破坏生态环境走向清洁生产并改善生态环境, 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其将“发行人的环保情况”独立出来, 详细披露了公司生产经营产生的污染情况、 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 污染物排放情况、 中介机构有关环保的核查意见等。 太阳纸业的披露更加详细, 其在“业务与技术”中披露了“与发行人经营有关的高危险、 重污染情况”, 包括安全生产及污染治理情况、 环保处罚情况、近三年环保费用支出及未来支出情况、 环境保护核查的情况等。并且其将企业未来的环保计划纳入了“业务发展计划”中进行了披露, 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值得关注的是, 有关中介机构对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情况的披露是从 2004 年开始的, 这是因为国家环保总局 2003 年颁布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对此做出了明确要求。( 二) 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 年度报告中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 一是整体情况。 通过阅读分析 23 家样本公司连续三年共 65 份年度报告, 发现除 *ST东泰、 恒丰纸业、 *ST天宏在连续三年的年度报告中从未进行过环境信息披露外, 其余 20 家企业都曾在不同年度不同程度地披露了环境信息, 披露比例达 87%, 其中 9 家公司在连续三年年报、 5 家公司在连续两年年报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二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上市公司主要选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环境信息, 其次是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 个别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强调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 当发生重大的与环境相关的事项时, 企业会选择在重大事项中披露。 除此之外,企业几乎很少采用其他的方式。没有一家企业选择在财务会计报表中进行披露, 更没有一家企业发布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值得关注的是, ST长控在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报中披露了由于控股公司环保治污未达标停产,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这也是造纸行业唯一由于环境问题而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例子。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见( 表 3) 。从( 表 4) 可知, 除了环保投资的披露比例最高外, 有关排污费的披露也是较多的, 共有 10 家企业进行了此项披露, 披露比例达56%, 其中 5 家企业在年度报告中连续披露了企业支付的排污费, 而有关环保补贴和借款的披露相对较少。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非货币性信息一般在企业的董事会报告或公司治理结构中进行披露, 而有关环保拨款、 环保投资、 环保补贴、 排污费等货币性信息一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三是环境信息披露的表述形式。通过对 65 份年报的分析, 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中, 货币性的内容仍占主要部分, 这部分内容尤其是排污费、 资源税、 环保投资、 环保拨款等内容, 几乎都是在报表附注的某一科目中出现。 如排污费的信息一般都是在预提费用账户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等附注中出现。而环保拨款的信息一般出现在专项应付款或资本公积的报表附注中。而非货币性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国家环境政策的影响。货币和非货币相结合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关税收减免和环保投资等。这些内容一般出现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到的有关募集资金使用、下一年度的生产计划等。四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从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来看, 与企业会计处理相关的环境事项主要涉及排污费、 资源税、 环保拨款、 环保补贴, 涉及的账户主要有资本公积、 专项应付款、 补贴收入、 预提费用、 管理费用等。但由于没有统一会计准则的强制性约束, 企业在发生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事项时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并不规范。如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缴纳的排污费进行预提或待摊, 计入“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账户, 实际缴纳时计入“管理费用”账户, 但实际上只有 ST佳纸、ST长控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预提的排污费, 也只有 ST佳纸在 2003 年报表附注中披露了管理费用中的排污费, 其它企业均未披露预提的和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排污费金额。 共有 6 家企业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披露了支付的排污费, 其他企业均未披露。 另外, 晨鸣纸业将收到的环保专项基金计入了“专项应付款”, 并在报表附注的收到的与筹资情况有关的现金中进行了披露, 而华泰股份和山鹰纸业只在专项应付款中披露了收到的环保拨款, 并没有披露收到的环保资金的现金流入。 另外, 还未发现一家企业设立有关环境资产、 环境负债、 环境成本、 环境收益等会计科目进行披露。( 三) 结论 首先, 上市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与环境法规的发布时间具有相关性。无论从招股说明书, 还是年度报告披露的内容都可以看出, 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环境法规的发布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如 2003 年以后上市的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环保总局于 2003 年下发了 《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及《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等文件, 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有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其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披露情况要好于持续经营过程中的披露。我国目前仅有的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做出要求的法规, 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1 号—招股说明书》、 《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等都是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做出的规定, 如对于定期报告很少有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 对于临时报告等其他形式的规定几乎没有, 这就导致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明显要好于持续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披露。第三, 环境信息的披露是压力导向型, 而非市场导向型。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印证, 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要动机来源于环保政策的限制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而不是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引发的自主、 自觉行动, 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的需求不高。第四, 披露方式不规范, 披露的信息主要为历史性信息, 信息的可比性、 实用性较低。环境信息披露具有随意性,缺乏固定、 规范的格式, 信息的可比性较差; 披露的方法主要采用文字叙述, 披露形式单一; 披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对过去发生的事项的反映, 如排污费、 环保认证等, 降低了环境信息对于决策的有用性。最后, 披露目的是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而非履行社会责任。大多数的环境信息披露只是对公司如何支持环境项目、 在环境方面从事了哪些社会义务等的一般说明。披露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和强化公司在股东、 顾客、 潜在的投资者以及环境主义者们眼中的良好形象, 而不是真正履行社会报告责任或公共会计责任。

四、 政策建议

( 一) 逐步完善与环境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 由于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与环保法规的发布有一定相关性, 因此, 建议政府部门加快出台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 强制企业重视环境保护, 披露环境信息, 逐步提高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 特别是由于年度报告对决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要加强年报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分量, 促使企业重视持续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披露。( 二) 建立规范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 近几年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瓶颈”在于法规及准则的缺失。 建议政府部门逐步建立环境会计准则、 环境会计制度、 环境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具体准则, 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 促使上市公司将有关环境的会计事项与现有的会计制度相对独立地加以列示, 以外部要求的形式促使公司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在全面推行环境会计准则之前, 政府部门可选取一些资源消耗量大、 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 如钢铁、本 论文 出自 无忧论文网 煤炭、 电力、化工等, 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 积累经验后, 再全面推进。( 三) 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 重视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我国环境审计信息的披露已初见端倪, 如 ST长控在 2004、 2005 年度报告中披露了由于环境问题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 环境审计信息的披露还是严重不足。环境审计是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 均没有对环境审计的具体规定。应尽快制定我国环境审计规范, 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 使环境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化, 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2005KR65) : 西安外国语大学青年专项科研基金

参考文献:
[ 1] 印丹榕:《江苏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生态经济》2006 年第 5 期。
[ 2] 周一虹:《公司环境报告: 压力、 鉴定和双重性影响》,《生态经济》2006 年第 10 期。
[ 3] 房巧玲:《西方国家环境信息披露的起因》,《世界环境》2006 年第 3 期。
[ 4] 周一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 第 3 期。
[ 5] 范永太:《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财会通讯》 ( 学术版) 2005 年第 10 期。
[ 6] 肖淑芳、 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 年第 3 期。
[ 7] 王立彦、 冯子敏:《国际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及管理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1 年第 29 期。
[ 8] 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研究》1999 年第 4 期。
[ 9] 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年版。
[ 10] 魏素艳、 肖淑芳:《环境会计: 相关理论与实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年版。
[ 11] 李永臣、 耿建新:《企业环境会计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