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非专业班开设基础会计的必要性与具体操作
1、 必要性
日前,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完成的大学生毕业走向与就业趋势表明, 要实现国民经济目标、中国于世界接轨等急需复合型人才。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 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也必然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配置, 在这种配置过程中, 个人的知识、 技能、 素质、 观念和就业目标, 劳动力市场环境, 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模状况, 等等, 都将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竞争程度不断提高,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掌握基础会计, 可以打好学生的基本功, 为将来的工作与发展做好较充分的准备
2、 具体操作
2.1 教学准备
2.1.1 收集资料年轻学生较难理解为何要学习和自己专业 “无关” 的基础会计, 从而形成排斥心理。教师必须事先了解该专业的课程结构, 开学前, 作者收集查阅过去学期的课程, 为进一步分析做准备。
2.1.2 分析相关课程相对独立的各个学科是一个大系统, 如果教师在讲授基础会计时一味强调该门课的内容, 会导致学生产生 “冷热不调” 感。 作者教授创业管理班学生的基础会计课程, 事先已对他们上学期的课程表进行了分析, 发觉其中《管理学原理》 可以与基础会计相融合, 便在课堂上问 “职业经理人的工资组成是怎样的?” ,从而引出管理费用发基本工资和税后利润分红的概念, 学生复习了专业知识后自然过渡并接受了会计的理论。这点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广博的知识面。
2.2 开篇教师初次进入教室时, 应避免立刻进入会计如何重要的说教, 也不要争分夺秒讲解正式内容, 作者遵循“333 原理” , 取得良好效果。
2.2.1 头 3 秒钟教师以亲切的笑容和稳重的站姿向大家示意。
2.2.2 头 3 分钟以封闭式问题进入关系建立阶段,如 “大家是不是还不认识我?” , 创造轻松的氛围。
2.2.3 头 30 分钟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关键阶段, 教师应充分利用 30 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同时让学生初步接受教师本 论文 出自 无忧论文网。以开放式问题导入, 请学生回答:“请谈谈学习管理学基础的收获” 或 “你对管理专业的一般认识” , 时间控制在 5分钟内;核心阶段, 教师以行为性问题搭配多种问题向大家发问, 引导学生们认识会计的重要性, 如 “你是怎样安排每月生活费的? ” ( 开放式) ;“设想毕业找工作, 你怎样分析公司给你的工资组成?” ( 行为性问题) ; “为什么? ” ( 探索性)“我刚才听几个同学说以后想当老板, 老板要给员工发工资奖金, 给优秀人才分红, 这分红的钱是从哪部分提取呢? ” ( 行为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模拟的社会环境。确认阶段:本阶段可以问“刚才我们已讨论了几个案例, 你们能否概括哪些欠缺可能会对管理人员的未来发展形成阻碍? ” ,帮助学生加深对掌握会计基本知识的认同。结束阶段:给学生认识教师的机会, 在友好的气氛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自然推出基础会计这门课程。
2.3 教学破冰
2.3.1 首次 “破冰期”会计学习是艰苦枯燥的, 非专业班的学生没有会计基础, 碰到生涩的会计理论就容易后退。首次 “破冰期” 在最初的 12 节课, 作者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 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层次, 授课从简单处着手。 基础会计从会计含义,会计对象, 会计职能, 四大假设与会计一般原则开始, 作者在实际授课时, 先跳过会计一般原则, 因为这部分很难理解, 适宜渗透到整个课程中讲解。 到第八节课,学生中出现层次分化, 学习力较差的学生会有焦虑感, 作者时刻注意大家的情绪, 反复讲解重点和难点。 非专业班的学生心思较活, 作者把会计理论编成一个个故事, 以讲故事的方法 “哄” 学生吸收知识, 帮大家度过初学会计的艰苦阶段。
2.3.2 第二次 “破冰期”上完 12 节课, 学生们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点, 形成了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子系统。大家可较熟练地说出不同类别账户的结构, 心理上产生了成就感。 但接下来的会计分录 / 会计凭证形成第二次“破冰期” , 不同的经济业务让大家手忙脚乱, 产生新的挫败感。该阶段, 作者结合之前的基础, 教导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学习新知识点。第二次 “破冰期” 很漫长, 一般有 28 节课, 即分别介绍了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费用的账务处理, 大家掌握的知识点比较齐全, 才形成对会计的基本认识。
2.3.3 第三次 “破冰期”利润和会计报表是最后部分, 需要学生能把之前所学综合运用。 这次 “破冰期”时间最短却艰难, 作者先安排一次2~3 课时的阶段复习串讲, 加深学生们的系统认识。
2.3.4 回顾如果直至期末考试前, 教师才匆匆讲完课程, 学生会带着疑问勉强进入考场, 过后很容易遗忘。所以, 作者留出 2节课做整体串讲, 再次提拎各章重点。
3、 教学心理分析
3.1“罗森塔尔” 法则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劝导世人,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 作者谨记 “罗森塔尔” 法则, 找一切机会赞扬学生, 即使听到错误答案, 也会鼓励“他 / 她很有勇气, 思路也很清晰” , 再讲解正确答案。
3.2 授之于渔赋之于趣现代教师需将传统教学中的“授之鱼” 转换成 “授之渔” 。 基础会计虽是会计体系中最简单的入门课, 但不易学。 教师的责任在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认识和学习的兴趣爱好, 产生紧迫的需要感, 再变成学习主动性。 作者把要教学的内容与平时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 在教案每一个小点上都标明讲解时间, 再结合实际的事情。一次, 作者发现一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谈旅行社,便结合自己以前做学生兼职导游时算不明白各旅行团备用金的事, 让大家笑过之后意识到学习会计的必要性。
4、 典型案例
4.1“没长大” 的大学生在一次课上, 有个酒店管理班男生一直讲话, 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 作者耐心劝导无效后只能继续讲课。 事后, 作者了解到该生性格较急躁不合群, 在以后的课上就安排些贴近酒店管理的内容,在讲解 “现金” 的课上说起留学时看到国外酒店管理系学生练习用黄油刀拉芝士花, 由于不会预算, 花了好多冤枉钱买芝士的趣事, 同时留意那个男生的课堂反应, 发觉他逐渐安静并开始喜欢回答问题。2 周后, 他跑来向作者鞠躬道歉, 解释那天讲话是因为妈妈出差好多天, 心情郁闷的原因。 那以后, 他在课堂上特别认真, 学习进步很明显。
4.2 我的 “兄弟姐妹们”作者在上课时坚持作到 “打铃上课,打铃下课” , 课间 10 分钟, 边聊自己的成长历程, 兴趣爱好边帮学本 论文 出自 无忧论文网生看笔记, 发现遗漏马上修正。 学生们喜欢和作者谈心,分享快乐, 倾诉烦恼, 在天气变化时还会提醒作者注意身体, 教学自然就轻松多了。5、 收获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已经逐渐得到非专业班学生、 班主任的较高评价。 这可以从岭南教务处组织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督导老师听课的反映中看出来。 一些学生主动运用基础会计知识安排日常开支, 班干部用会计分录编写班费进出。 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也反映了教学效果。
结论
作者所在的岭南学院自 1993 年建院起, 就开设此课程至今, 一直遵循学院的办学方针和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 使课程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和明显进步。 之后的教育任重道远, 相信也会更有收获。
参考文献
菲利普.R.哈里斯:《角色冲击》 , 新华出版社, 2000 年
萧野:《跟我学做一名优秀的会计》 ,中国防止出版社, 2005 年
中道生:《澳大利亚基础教育》 ,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