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提高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集中在对现金、银行存款等流动资产的使用管理上,对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对薄弱。没有意识到资产管理能够带来的质量效益,不同程度的存在“重钱轻物”、“重用轻管”的思想。导致钱转化为物后的延伸管理缺失,跟踪不到位,调剂不及时,使用不合理,部分固定资产损失、浪费、转移、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资产配置的效益不够优
一些单位资产配置效率仍然不高,一方面是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造成这一结果的就是资产配置结构失衡。有的部门装备陈旧落后确实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但经费不足,有的部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需求,就随心所欲地搞重复建设,盲目购置。一些单项价值较高的办公设备(如电脑、复印机、照相机等)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重复购置,致使部分资产相对闲置或功能过剩,造成潜在的损失和浪费。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沟通与调剂手段,资产配置仍然是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缺乏科学研究和民主讨论。
(三)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单位还没有形成高效的资产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有的单位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基础资料统计不实,登记的比较笼统,双向核对存在“盲区”,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一些单位没有做到专门建账、专人保管、专人负责,不严格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日常管理中资产变化与转移得不到及时反映。一些资产管理部门随意处置资产,财务部门缺乏严密、有效的监管。一些单位定期盘点制度形同虚设,长期不对账、不清点,导致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单位资产调剂机制不健全,在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余缺调剂机制,致使有资产闲置浪费、功能过剩与设备陈旧、无力购置的现象出现。
(四)资产的处置缺乏规范
一是资产处置不及时,造成存量资产“虚增”或流失。一些单位对自身占有但未使用或不需用的资产无暇顾及,造成该处置的资产长期不处置,或是随意处置。有的单位随意处置报废的固定资产,将淘汰的固定资产随意赠送下属单位或相关部门,而不履行任何的审批手续;有的部门将暂时不用的固定资产长期闲置在库房。有的单位宁可资产闲置浪费,怕麻烦也不做调剂使用。二是资产处置收益缺乏监管。有的单位随意使用资产转让、置换、报废等处置收益,有的单位资产处置收益没有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归属不明。三是有些单位在资产使用的过程中不注重效益、平时维修保养不够、使用无计划,存在随意提前报废固定资产的现象。四是资产处置制度不健全,价值评估程序不明确。对各单位不用的设备器材是应调剂还是报废或采取其他处置方式的问题,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现在主要是靠经验办事,大部分作报废处理。资产处置缺少规范的价值评估,说服力不强,资产利用效益不高。
二、提高资产管理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资产质量管理意识
加强宣传,树立科学的理财理念。要各单位从价值上认识资产,对其所占有的资产的价值负责,从而提高单位整体资产的效益水平。只有提高全体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使资产管理从每一个环节上出效益,并落在实处。
(二)加强流程管理,实现资产有效配置
一是资产管理归口部门总体把握分配资产和效益实现情况。二是要有完善的预算、采购、调剂、报废、效益评估等规章制度,按单位部门承担的任务量与资产配置标准,各部门制定细化预算,经上级财务部门论证后,统一批复,从而避免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三是对资产的购置过程严格审核,对报废资产要集中分类处理,该销毁的销毁,该出售的出售,能调剂的调剂,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四是通过全方位的管理循环,把结果反馈到资产管理部门。
(三)完善资产运行机制
完善资产运行机制,依靠制度进行管理是提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益的根本。一是科学统筹加强各部门联系。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资产使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大钱变成物的管控力度,形成各司其职、严密配合、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二是实行资产动态管理。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资产进行检查核对,及时掌握实情,跟踪管理,动态控制。固定资产增减或保管人发生变化应及时登记,防止因人员变动等情况失去对资产的管控。三是严格控制资产运行的各个环节。从固定资产的购买、登记、管理、处置的各环节入手,严格落实资产管理规定,明确日常管理责任。坚持定期检查制度,由财务、审计等部门采取专项和定期检查的方式,每年对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的积极性,自觉产生内在动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上级机关和财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级部门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将其与各级领导、主管、负责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奖惩分明、责任到人。
(四)强化资产处置监管
一是科学评议论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报废清理的固定资产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合理估计残值,杜绝擅自处置。资产转让、调剂、报废等处置行为,由单位提出申请并填写固定资产处置审批表,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资产主管部门审批。对不按规定程序申报,擅自处置固定资产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相关责任。二是严格资产评估,确定处置价值。对待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科学评估,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物品的使用价值。建立和完善贵重物品报废论证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资产报废处置办法。对于出售以及对外处理的固定资产,要做好技术鉴定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转让或处理价值。三是落实收益监管,强化经费管理。要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财务部门对处置固定资产收益严格监管,防止使用部门擅自处理固定资产收益。
(五)推动技术手段创新
手段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当前有的单位资产管理的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数据库,实现对资产“在线、可视、实时”控制。通过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平台,可以保证资产充分、有效的利用,发挥资产信息查询、资产领报、处置与决策的互动作用,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