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居民投资现状及完善对策
朱 晓 莉
[关键词] 居民储蓄 投资渠道 对策
[摘要] 今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居高不下,储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居民的收入增长率。本文从分析我国居民投资现状入手,阐述了我国现阶段低风险资产的缺乏,难以适应居民的投资需求。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投资方式,发展准储蓄替代产品,拓展金融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收入。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储蓄居高不下,虽然我国央行一再降息,希望将居民储蓄挤出,加大居民消费,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其效果却不明显,居民储蓄依旧上升,甚至超过了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如表一所示)。这种现象暴露出了我国居民储蓄、消费之间的结构失衡问题。
表 一
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居民缺乏消费欲望,但我认为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居民不敢花钱”。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不高,而且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的收入不但要支付日常开支,还要留出预算应付教育、医疗及养老保障等大项开支。在变革预期加大并形成惯性之际,人们对健康、医疗、养老、失业、子女教育、住房等等的保障需求增加。人们的保障需求最终只能依靠家庭和个人来予以满足,收入预期下降,而保障需求的支出预期却在不断上升。在全面市场化这一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已成为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这种“任何事都要靠自己”的情况下,居民必须加大银行储蓄,为自己作保障。因此,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居民收入可分为三部分:消费、储蓄和投资。1996年以来连续多次降息以及利息税的征收,使储蓄存款收益下降,因此,储蓄并不能因为居民的推后消费为居民增加过多的收入,投资成为提高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式。银行储蓄可以通过投资这种方式转化成刺激有效需求的力量,并且居民还可以从中得到投资收益,增加收入。但是,我国居民目前的投资现状却是投资渠道狭窄,分流能力低下,市场未能提供足够与完全的投资产品。
一 我国居民投资的现状分析
只要资本市场是完备的,市场能够提供完全与合适的金融产品,居民储蓄就会通过金融渠道转化为投资。而正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要么是未能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要么是风险资产不能适配居民的投资需求,导致一部分银行储蓄不能转化为储蓄替代产品,造成了储蓄的高比例增长。(袁志刚,冯俊,罗长远.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
目前,我国金融工具品种单一,数量供给匮乏,尤其是适合个人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投资产品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投资意愿的要求,严重限制了居民投资。国债一直是居民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因其几乎风险率几乎为零,而受到稳健型投资者的喜爱。但是国债的发行数量有限,几乎每次国债的发行都会出现脱销的现象。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不健全,并且其中存在恶意操纵、信息不对称、黑幕交易等行为,投资风险大,严重挫伤了居民的投资信心。保险市场有待规范,在营销及理赔等环节多有争议,大部分居民都不敢涉足其中。基金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品种不丰富。因此,相对于居民相对剩余收入的迅速增长,适合于居民投资理财的、相对稳定和具有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严重不足,居民只好把钱存入银行。(韩卫刚.对居民储蓄增长快于收入增长的思考.)
如图一所示,我国居民的资产大部分还是以储蓄的形式存在。储蓄的替代投资形式只占了31.2%,并且渠道狭窄,只有国债、股票、基金和保险几种形式。
图 一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居民的投资渠道并未拓宽,只是在现有的投资渠道之间投资比例有所变化而已。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8.5%,较上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8%,较上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此外,选择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为“股票”的居民人数占总调查人数比例也“止跌回升”,今年一季度为4.1%,较上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改变了此前该比例持续下降的状况。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投资比例的变化并未改变投资渠道狭窄的现状,居民的储蓄意愿依旧强烈。这反映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进程仍然迟缓,金融市场上仍缺乏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安全便捷的新型投资工具。
二 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居民收入的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投资渠道的狭窄阻碍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居民得不到高投资收益,影响了收入的提高,储蓄居高不下。
(一)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不断开发新的低风险金融产品
由图一可以看出,居民债券持有比例超过股票,居民对相对安全,投资收益高于银行储蓄存款的投资工具存在巨大需求。然而中国的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为居民提供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产品仍显不足。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可交易品种中,风险结构倒置,大约80%为高风险产品,20%为低风险产品。这种不合理的倒金字塔形结构显然与广大投资者的长期理财需求不匹配。
因此,应当加强金融工具的创新,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促进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升级。在遵循风险收益相对称的投资原则下,增加融资工具的规模和品种,适时推出新的融资方式,如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使居民在多种金融资产中进行理性的选择,改变居民的金融资产投资过度集中于储蓄存款的局面,促进投资阶层的成长,引导居民储蓄资金的合理分流,拓宽储蓄——投资转化的渠道。
(二)完善规范投资市场环境
居民投资的市场环境是影响投资信心、投资预期的关键因素。投资产品的低风险需要完善的投资环境的保障。如果投资市场不完善,居民就不敢将资金投资于金融工具从而转向风险低的银行储蓄。虽然储蓄的收益率低,但是就目前我国现状来看,相对于风险而言,居民更看中低风险,居民的风险规避心理占据了上风。另一方面,我国的保险行业中,存在的某些“霸王条款”,造成保险产品供需双方责任、权利、义务不对称。理赔标准不规范,在保险合同中存在诸多法律障碍。
因此,应当发展和完善投资市场环境,规范上市公司的市场行为,逐步建立完善、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规范保险业的管理机制,清除保险合同中出险标的不明确或执行中存在的法律障碍,减少理赔纠纷,规范理赔标准。
(三)提供政策保证与指导,规范实物投资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持续的买房热居高不下,除了居民的实际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居民的心理更倾向于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特别是在人民币有强烈的升值倾向,金融资产投资工具匮乏的情况下,买房就成为居民的首选。政府为了抑制买房热,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提高拥有多套住房的居民买房的首付比例。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房市热,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应该为居民提供政策保证与指导,在抑制实物投资热的同时,改变居民的心理预期与倾向,从根本上完善居民的投资方式,为居民的投资方向提供宏观的指引,防止盲目的跟风行为。这在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的结果中有所体现,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预期的关键,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切实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在积极提升居民收入的同时,研究如何提高消费者在未来生活方方面面的安全感,以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水平。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情况下,居民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勇于承担投资风险,对投资结构的优化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要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安排,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并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建立社会保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社会保障待遇的社会化发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城镇居民对自己未来的利益保障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对。让居民敢花钱、敢投资,敢于涉足有风险的投资领域,从而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增加居民收入。
(五)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和促进居民投资
要消除意识形态方面对居民投资的政策歧视,在宪法承认按要素分配收入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民法和刑法进行相应调整,给居民投资以相应的法律保护,增强居民投资的安全性。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赋予居民更大的投资自主权,保障居民权益,促进投融资市场发展,提供居民投资渠道多样化途径,依法保障居民投资的合法权益,这是引导和促进居民投资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保护居民财产的法律体系十分重要。(余文鑫.居民投资变迁的制度分析.)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
2. 中国统计年鉴2005.
3. 袁志刚,冯俊,罗长远.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 当代经济科学.2004.11.
4. 韩卫刚.对居民储蓄增长快于收入增长的思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
5. 许兵,袁刚.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高速增长原因及其应对策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9.
6. 余文鑫.居民投资变迁的制度分析.
朱晓莉,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0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