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邮政企业的应用问题研究
一、作业成本法在国际国内的应用现状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 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理念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它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而计算产品成本;同时,经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跟踪,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作业成本法具有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两大功能,不仅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还可依据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进行成本管理,满足经营控制的需要。
作业成本法是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制造环境而产生的,弥补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一些缺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自1988年美国第一家企业推行至今,它已在西方国家获得了较多的应用,应用行业也从制造业推广到服务业、国防工业乃至金融业等领域。以邮政业为例,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德国邮政、荷兰邮政和规模较大的美国邮政、澳大利亚邮政等都应用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由于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成效不明显,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级阶级,近年来在宝钢、东风汽车等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通信企业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尽管目前我国企业在核算中还无法全面采用作业成本法,但引进作业成本计算制度,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价值链、成本动因等新思维、新观念,还是很有益处的。
二、 我国邮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现实需要
1.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成本信息
邮政企业作为服务性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很多,中国邮政经营十大专业,提供上百种产品,产品种类繁多,特性各有不同。邮政主要业务都在共同的平台上进行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作业,能够直接归集到专业和产品的直接成本很少,而作业成本法恰好适用于业务流程复杂、成本动因多样、间接成本比重大的情况。
2.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好地支撑经营决策
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更加科学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产品定价、大客户资费优惠及其他营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础信息,使经营决策更加合理。同时,作业成本法立足于经营全过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企业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3.作业成本法能够深化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邮政企业从2004年开始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施作业成本法,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各责任中心的各项预算目标。在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集中在产品对资源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资源消耗的动因,有助于邮政企业追踪整个生产流程,能够更容易地发现非增值作业,进行成本控制,改善内部管理,实现预算目标。
三、邮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前提条件分析
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科学的生产组织、严格的管理制度、现代化的信息手段、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等。从邮政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用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存在一些难点。
(一)邮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1.邮政企业的生产组织和作业方式适于应用作业成本法
邮件的传递过程要经过邮政网络内部众多环节的联合作业才能完成,邮政具有全程全网的网络经济性质。因此,邮政企业实行的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体现出很强的流程性,要求全程全网各作业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协调有效地在一定的时限范围内完成邮寄任务,并且要保证质量和安全,不能有缺损。而作业成本法关注“资源→ 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与邮政企业的资源耗费方式正好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