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战略选择
学术界一般认为,资源基础论(RBV,resource-based View)源于彭罗斯(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她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的扩张取决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富有生产力的资源,尤其是管理层的作用,而且,内部管理资源的性质与可得性限制了企业在某个时点上扩张的方向和程度。然而,彭罗斯指出,如果“公司按照扩张计划成长,这些计划的程度受到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规模的限制”成立,那么,当计划完成并付诸实施后,计划过程中所吸收的管理服务会逐步释放出来,并用于下一步的计划。企业通常会觉得集中于现有的产品成本更低、风险更小,但可能会为了追求成长而扩张到新的业务领域。企业成长的方向不仅受到外部机遇的影响,也受到可用来追求扩张的内部资源,尤其是闲置管理资源性质的影响:“相关产品市场的选择必然由公司继承的资源,即公司已经拥有的富有生产力的服务所决定。”
里普曼和罗曼尔特认为,如果企业无法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持续下去。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将企业的竞争优势指向企业特有的难于被模仿的资源,并开创了把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固有的可以产生“李嘉图租金”的资源进行经济分析的先河。沃纳菲尔特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标志着资源基础理论的正式诞生,他指出,与外部环境相比,公司内部环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之后,巴尼等也对资源基础论作出了贡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将资源基础论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使资源基础论受到了广泛关注。
战略管理文献经常会提到资源基础论,并把彭罗斯在1959年提出的企业成长理论作为资源基础论的先河。然而,在国际商务领域中,资源基础论未能得到同样多的重视,尽管近年来资源基础论在国际商务研究中日益扩散开来,但总体上看依然处于“婴儿期”。
资源基础论对国际商务研究的影响体现在多个领域,尤其是在跨国公司管理、战略联盟、市场进入及国际企业家精神方面。
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财务战略及其管理能力和水平是企业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的技术开发、服务、生产和营销均要以资金的支持为后盾,有了健全的财务体系和有利的融资、投资战略及有效的财务控制措施,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顺利地实现,任何企业都不例外。SD企业是中国的典型企业,从事印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销往非洲市场。从一个国有企业逐渐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原有的企业管理理论已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企业管理者和理论研究人员开始把目光投向“战略”二字,即对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方法。成功的企业财务战略必定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以财务资源为基础,并以此作为基本分析框架,对财务战略的过程——财务战略分析、财务战略选择、财务战略实施、财务战略控制和财务战略评价进行了分析,将传统财务控制扩展到财务战略控制的高度。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需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条件等诸多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试图为解决SD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新的方法。
从企业战略管理学与财务管理学这两个角度来讲,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作为现代企业职能管理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企业财务活动并非总是企业的“局部”活动,而是有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内容。因此,财务战略与财务战略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企业总体财务战略可以分为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及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等三类。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是环境分析;财务战略管理的环节包括财务战略方案的形成、实施和评价。
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不同,面临的风险内涵和强度特征也不尽相同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企业应根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进而提出各阶段适宜的财务战略选择。
战略目标和战略路线的确立受企业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又和企业领导者的价值取向有关。有些选择是企业出于生存的考虑,当预测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现在的位置无法固守的时候,企业必须做出选择;有些是企业出于发展的考虑,当存在新的发展机会的时候,企业希望跃上一个更大的平台。
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在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战略路线的选择。这一方面由于战略目标制定的被动性和仓促性,即目标选择的时候没有更好的道路可走,第二是战略目标选择的草率,没有充分考虑战略路线执行上的难度,还有就是路线选择的不合适,对局势未来的发展缺乏洞察力和预见性。看看理论界和企业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争论和摇摆就知道,战略路线的选择是一个非常体现竞争智慧的东西。如果说战略决策的高下优劣最终体现在竞争优势和市场收益上的话,那么,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企业决策者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在战略路线的选择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