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性
一、引言
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之一。当前,在投资和出口这两大“经济马车”均已放缓的大背景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上升,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消费这辆“经济马车”正逐渐加速。近年来大学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消费数量及消费能力均在不断增加,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消费主体之一,也是未来社会的消费主力,为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整个社会消费导向的影响不容忽视,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本文着重研究家庭理财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到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和社会接触较少,而且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收入,他们的一切开支基本由家庭承担,所以其消费行为受到家庭理财教育和理财方式的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除学费、住宿费、书杂费等之外的生活花费。
为了研究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问题,课题组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徐州市四所高校12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相关问题,另一部分是家庭理财教育相关问题。由于这四所大学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本次调查注重了生源的地区分布均衡问题,所以该次调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课题的研究以家庭的理财教育方式与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着相关性为前提,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置题目“对你当前消费行为及消费导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此题为多选题,同时选择A项(家人消费行为)以及D项(家庭理财教育方式)两项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83.6%,也证明了此项假设的合理性。回收有效问卷1099份,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行整理研究,对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家庭理财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良性发展。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总体来说较为合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消费水平为500元左右的约占27%,800元左右约占57%,500元以下约占10%,消费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仅占6%。可见大学生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800元左右,根据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整体消费水平来看,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趋向合理的,属于中等消费水平。而且大部分消费行为属于求实性消费,追求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的合理性。对于“发现周围的某些同学拥有比你更好一些的物品,你会?”一题,80%的同学选择了“不会想太多”;对于“在你选购商品时,你比较注重商品的哪些方面?”一题,85%的同学选择了质量和价格。而且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对网购的价格较低也比较认可,80%以上的学生都有上网购物经历。如果购物网上的店家在低价格的同时能够注重质量,那么在校大学生将会成为他们的主力消费军。不过,大学生最喜欢的购物模式还是去专卖店购买,特别是打折的时候,可以买到质量和价格都较为满意的物品。
(二)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现象
从消费结构来看,在总的消费金额中,伙食费所占比例基本在50%左右,这可看作是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消费水平尚处于温饱状态,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处于满足生理需求的最低阶段。但是这个“恩格尔系数”的分母“总消费”中是不包括学费和住宿费等,如果把学费等包括进去,那么得出的“恩格尔系数”会低得多。而且从理性上讲,作为在校学生,除了伙食费和其他日常必需品外,不应该再有额外的支出。但是从调查显示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有另外等同于伙食费的支出,消费结构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在伙食费以外的支出中,用于购物的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大部分学生偏向于购买电子产品。对于女生来说,较偏向于购买服饰和化妆品。再次是用于娱乐消费,如KTV,旅游等。这种现象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有一定关系的,大学生所能使用的花销主要来源于家庭,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是由于大学生已接受了十几年的正规学校教育,加强了他们对精神和内心情感的追求。所以即使没有充分满足生理需求的情况下,也存在高层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用于购买课外书籍的支出仅占5%,购买的书籍主要为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书目。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大学校园图书馆藏书较为丰富,收入有限的大学生就把此项支出作为能省则省的项目。另外,大学生的人情消费、交际消费比重日益增大,这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很多学生担心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会影响工作和学习,所以请客吃饭、请人唱歌、给他人过生日等现象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也存在着不和谐现象
在大学生的众多消费行为中,也存在着不和谐现象,如攀比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以及超支性消费,这些不和谐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购物方面。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独立支配自己的各种开销,往往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加上有些大学生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所以会在消费过程中表现盲目性攀比,或者为获得自我满足而进行冲动性消费和超支性消费。从性别来看,男生偏向于攀比性消费和超支性消费,而女生更多的是求实性消费和冲动性消费。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男生比较爱面子,从而可能进行攀比;对于恋爱中的男女生,消费一般由男生承担,所以男生会出现超支性消费,把未来的钱花在现在,超出其实际经济能力。而且校园里人情风的蔓延,也是造成攀比性消费和超支性消费的一个原因。从地域来看,农村学生基本属于求实性消费,主要是和家庭经济条件有关,而城市学生特别是城市中的独生子女更加偏向于攀比性消费和冲动性消费。从年级来看,大四的学生求实性消费行为最少,这与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并且与社会接触较多有关。
三、家庭理财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家庭理财教育和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着相关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上大学以前,家长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全权由家长安排其各种支出,同时家长关注较多的是子女的学习情况。但是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调查显示,83.6%的大学生认为家人消费行为以及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对自己当前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导向有着最重要的影响。52%的学生承认父母对其当前理财方面所持的意见是欣然接受的,40%的学生则是大部分采纳。可见,家庭理财教育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的。
(二)合理的家庭理财教育方式产生良性影响
在对家庭理财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时,54%的学生认为父母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财知识进行引导教育;60%以上的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消费情况比较了解,并有所关注和指导;48%的父母对于子女额定范围以外的开支需求是以奖励的形式进行满足;50%以上的父母和子女明确地交流过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这些较恰当的理财教育方式对大部分大学生较为合理的消费行为是有影响的。通过数据的筛选,发现合理的家庭理财教育方式下90%以上对应于大学生的求实性消费行为,这些学生在购物上注重的是物品的实用性,要求质量好、价格低,并不去刻意追求名牌产品。而且这些学生基本对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有支出计划,对于购物时遇到自己中意的但是计划外的物品,这些学生81%表示不会购买,其余表示偶尔会买,这说明合理的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确实能起到良性影响。以父母支付子女生活费方式为研究对象,65%的家长选择月初或学期初定量地支付子女一笔生活费,在这种支付方式下,产生的是90%以上的求实性消费行为。主要是由于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控制自己的消费,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有一个很好的安排和计划,也锻炼其理财的能力.